大河扬波,激荡出中华文明的万千气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动文化强国建设,把文化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方面,整个社会文化传承发展的自觉性在加强,文化自信成为社会共识。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远古的东方文明。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探索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抓住历史性机遇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恰逢其时。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
就时间跨度考究探索,黄河文化“韧”在其源头的源远流长,在中华文明中有根源性的地位。泱泱华夏,河水汤汤。缘起于黄河畔,中华民族发源于斯,中华文明发祥于斯。从河南洛阳偃师境内二里头遗址发现“最早的中国”开始,黄河文化就不曾断绝,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文化类型。在一部五千多年从未中断的中华文明史上,黄河流域长时间登顶华夏、逐鹿中原。虽历经治乱兴衰、沉浮起落,黄河文化以其强大的稳定内核以及自身高度的完整性使得中华文明始终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三皇五帝到如今,以中原文化为中心的黄河文明在兼容并蓄中不断发展进步。唐定洛阳、宋迁东京,历史的选择都无不体现出黄河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强大号召力量。逾数千年岁月,黄河文化依然历久弥新,在今天仍保持着旺盛的创新动能和发展活力。新时代十年,习近平总书记五次视察河南,对传承保护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黄河文化寄予殷切期望。正是这从古至今绵延不断的蓬勃生命力,让黄河文化充满韧性,中华文明也由此赓续至今。
以历史厚度解读阐释,黄河文化“韧”在其文化的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滋养。自先秦夏商始,黄河中下游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得以蓬勃发展。在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中,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原始文化一脉相承;城市、文字、礼仪性建筑、青铜器等要素文明闪烁;夏、商、周三代文明薪火相传;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中华文化交相辉映;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与佛教文化代有芳华;汉赋、唐诗、宋词,书写了不尽文学华章。这些林林总总的中华文明元素,其根源均深植于黄河文化之中。在文化浸润熏陶的宏大历史背景下,中华各民族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共同体,并由此共同开拓华夏大地,谱写中华民族发展篇章,赓续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从此层面讲,正是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发展提供了坚实根基和丰厚滋养。
从时代价值思考分析,黄河文化“韧”在其经世致用的价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黄河文化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一文指出,黄河文化蕴含的“天人合一”自然伦理观,能够为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历史经验与理论支撑。在黄河文化的农耕文化观念中,农耕要求天时、地利,顺应自然规律。黄河流域先民们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和谐的三才观、趋时避害的农时观、主观能动的物地观、变废为宝的循环观、御欲尚俭的节用观等许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都体现黄河文化天地人和的思想。“应时、取宜、守则、和谐”是其主要内涵,强调要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当前在人地关系矛盾突出的时代背景下,黄河文化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历史经验和智慧,是人类文明在历史与现实交汇中探寻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作者:朱世欣、崔恒,河南大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