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大力发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鼓励区域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当前,农业社会化服务继续保持加快发展态势,2021年服务总面积达到18.7亿亩次,其中服务粮食作物面积13.5亿亩次。但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分散,服务碎片化、质次价高”等问题也在日益凸显,并形成了与垦区现代化大农业技术应用的强烈反差,对保障国家长期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形成挑战。发挥农垦“龙头”优势和作用,加快区域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农业领域航母,对促进农业经营增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农区与垦区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二元结构特征显著
农垦系统拥有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与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农村地区土地确权到户,种植方式采取分户整地、分户种植、分户管理、分户收获、分户核算。而垦区农场生产经营全面推广技术服务和稳步推进土地托管,做到了统一整地、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分户核算,便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形成了显著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二元鸿沟。具体表现为:
一是栽培模式方面:垦区一般种植模式统一,一些地区全面推广110CM的大垄双行为主要形式的一整套栽培方式;农村地区种植是多种模式并存、栽培方式无法统一;
二是农机配备方面:垦区农机配备齐全,全部按照一定比例配备标准机型,农机相互配套;农村地区种植,机车配备随意性大、标准低,且不配套。
三是品种使用方面:垦区实施同地块、同品种生产,并且所选择品种适应生产区域,具备成熟的安全性和品质的一致性;农村地区种植地块田间作物不一、品种不一,品种选择多、乱杂,致使熟期不一致,收获期不一致。
四是肥料使用方面:垦区依据区域土壤养分特点,采取定量定位分层深施肥,同时充分应用测土配方结果,将尿素、二铵、硫酸钾进行调配使用,总体使用量低;农村用肥选择比较杂,方法单一,造成肥料很难有效发挥,利用率较低。
五是农时控制方面:垦区播种期根据各作物、品种对环境、积温需求等因素影响,以气象数据为依据实施播种作业,播在高产期、安全期;而农民播种随意性较强,每户土地规模小,抢播意识不强,往往会因整地基础、机车条件等因素影响,迟后播期。在中耕管理上,垦区提倡早深松、早放寒,深度达到30cm以上,同时起到抗涝、防旱的作用。而农民耕地因深松不及时、不到位,不能有效提升地温,还会造成垄沟长期有大量积水,影响幼苗生长。
六是整地方面:垦区实施大部分秸秆还田、高标准秋整地、秋起垄,实施联合整地,打破犁底层;而农村大部分实施春整地、春起垄,在整地方式上,以翻地、旋耕、耙茬为主,形成犁底层,整地质量达不到效果。
二,农垦实施“双控一服务”让农业技术直达田间地头
垦地农业技术二元结构说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大部分农业企业缺乏足够的实力来充当和发挥区域性综合服务平台“龙头”作用。
作为我国大规模商品粮基地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示范引领区,农垦地区储备形成了成熟的生产科技体系、经营服务体系、全产业链体系,系统性地将国有农垦经济发展模式辐射覆盖到农村地区,有利于从根本上破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小、散、低”困局,加快农业新技术转化。2022年,仅北大荒农垦集团就实现了服务面积5200万亩次,服务农户约350万户。在黑龙江省内依托12家区域农服中心完成各环节托管2000万亩次,全程托管241.4万亩,带动农户近50万户。由于全程托管地块直接植入了垦区大垄种植、飞防、测土配方等最新农业技术,与相邻农户自耕地块相比,玉米亩均增产200斤、大豆亩均增产50斤、水稻亩均增产120斤、小麦亩均增产100斤。
一般做法是设立覆盖全国范围的若干区域综合服务中心,嵌入到传统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之中,构建“统供+统销+农技服务”的“双控一服务”的运行机制。控制前端为农民提供农业投入品,降低成本,控制后端开展订单农业,建设深加工基地,构建全产业链,扩大经营规模,提高销售价格,同时,强化植物防护、数字农服全程渗透。
区域农服中心的服务内容,包括:以秋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为主要环节的农业生产全过程服务;以数字化、信息化为核心的大数据平台服务;以农机共享、农技推广、自然灾害干预、教育培训、金融保险等农业综合类服务;以投入品供给、产出品统营为主要内容的生产两端服务等。
数字农服平台整合各个服务单位和各项服务内容,使农业社会化服务全部体现在平台上。其功能主要包括:农地流转信息撮合;种子、肥料、农药等国内投入品企业整合;农业服务专家库;技术推广应用、农机作业调度等生产过程服务;围绕农业经营开展的信息化、教育培训、金融保险等综合服务;粮食经营服务等。
从而,在农村地区构建起“以大带小”的航母作战群,将农垦系统多年积累的科技优势能迅速转化为农村地区农业科技进步的动能。粗略估算一下,以全国18亿亩耕地,年增产粮食175斤/亩,复种指数为2计算,将农垦先进生产技术嵌入农村地区,可预期增产0.63万亿斤,相当于全国粮食增产50%。
三,强化制度创新促进垦地融合
构建农垦为“龙头”的区域性综合服务平台,根本问题是如何解决农地规模化的问题,做不到规模经营,农业机械化水平不能全面提升,先进的生产模式和先进的农业技术不能广泛推广应用,统一经营很难做到,农业现代化更无法实现。为此,垦地融合是一项系统工作。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强化制度创新,处理好垦地融合过程中触及到的农村地区各方面利益关系,从而为科技创新与转化开辟广阔空间。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处理好不种田农户与种田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不想种地的农户如果想通过土地流转获取固定收益,要对土地流转引导价格予以控制。同时,对职业种田者要加大价格补贴力度,降低市场经营风险。引导农户通过确权确股方式进行农地整合,减少农地直接流转形成对种植户的压力,严禁出现操作农地流转价格,形成种地主体之间的恶性竞争。新时期的“耕者有其田”不是均田制,而是让耕者能有田种,实现地尽其利。为此,要将细碎化的地块与产权进行归并整合,由专业化的农地经营者来适度规模经营。
二是激活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权权能,加快农地的规模化流转。在保障农户基本权益的情况下,明确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所有权载体地位,落实好对村域范围内农地利用的规划权、资产处置权、收益权等。鼓励通过模拟股份制方式,将承包经营权股份证券化。
三是搭建三级集体经济组织架构,为区域性综合服务平台提供依托。突破“村自为战”的发展体制格局,建立包括县级联合会、镇联社(联营公司)、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集体经济组织的三级体系。
四是集成各项改革与政策。主要是规划、自然资源、财政、金融、税收等“条”与市、区县、乡镇等上下级之间“块”的整合。如高标准农田建设与耕地复垦指标、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等挂钩,利用农业保险的机制,保障农田建设项目的投入、质量与维护运行等。
五是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优化空间与产业布局。主要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二三产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农业基地、农村社区等进行空间上的优化布局;统筹农业内部产前、产中、产后不同环节,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作者:杨宜勇,中宏观察家、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陈雪原,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和免责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