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形势进行了科学研判,针对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仍然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外部环境动荡不安,对2023年经济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为做好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扩大有效需求、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提振市场信心,是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关键。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和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抓住科技这个牛鼻子,紧紧围绕科技进步,加大宏观经济政策力度,形成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政策合力。科技创新是开创性的活动,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而且科技创新的主体大多是中小企业,要发挥好举国体制的优势,强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科技政策、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一是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进行核心关键技术攻关,解决卡脖子问题,不断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占领科技创新的新高地。二是要实行稳健灵活的货币政策,确保充裕的流动性,央行应创新政策工具和手段,制定差别利率、再贴现、再贷款政策,提高科技创新主体的资金可获得性。三是金融监管部门要完善金融机构的绩效考核制度,提高风险容忍度,构建鼓励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四是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积极作用。国外研究表明,科技创新投入、成果转化、产业化的资金投入比例为1:10:100,这就意味着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阶段需要更多资金支持。必须强化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由政策性金融提供期限长、规模大的资金,支持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和补短板项目。五是加大财政精准支持力度,设立专项产业基金,发行专项债,运用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瞄准重点和薄弱环节发力,对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进行特别扶持,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发展壮大实体经济的核心,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石。要巩固我国制造业第一大国、工业体系健全的优势,以提质增效为目标,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需求导向,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增加有效供给。发挥国内庞大市场的新优势,办好进博会,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设备、能源资源等产品进口,进一步稳定以我为主的产业链供应链,增强经济发展的自主可控性。要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要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推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有机衔接,充分发挥各区域的资源禀赋优势,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推动行政区和经济区适度分离的改革,改革阻碍资源要素跨界流动的制度,共建科创中心和绿色项目库,聚焦新能源、数字经济和高端制造业,打造国内市场循环畅通的绿色产业链,形成有世界影响和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加快对外开放步伐,落实好制度性开放,进一步缩减负面清单,完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外资,提高我国经济的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水平。要进一步放松资本跨境流动限制,完善跨国企业资金池制度,鼓励我国对外投资,尤其是扩大对一带一路国家的直接投资,优化资源跨境配置。要关注美联储加息政策的溢出效应,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提高透明度,引导市场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均衡合理水平上的基本稳定,降低贸易投资的汇率风险。以投资带动贸易,以电商平台带动贸易,推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在更大的市场、更大的空间构筑更具韧性的产业链,切实增加经济发展的活力。
经济是金融发展的基础,经济金融相辅相成。加强宏观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强大合力,推动科技创新投入和成果转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注入新动力。通过提高实体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不仅可以扩大投资、消费需求,还能有效降低微观主体的经济风险,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加快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作者: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和免责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