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欧元汇率波动
(一)欧元波动情况
自2020年8月以来,欧元兑人民币汇率呈持续下降趋势,虽然2022年4到5月有一定反弹,但是近两个月又破新低。欧元兑人民币汇率由2020年7月最高汇率8.3204下降至2022年7月最低汇率6.7251,跌幅19.17%。截至2022年8月10日,欧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6.9015,相比年初汇率中间价7.2099下跌4.28%。
相比较之下,2022年4月以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持续回升。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在经历了2020年6月到2022年2月的下跌后,于2022年4月开始持续回升,由3月末汇率中间价6.3482反弹至5月13日汇率中间价6.7898,期间上涨7%。截至2022年8月10日汇率中间价为6.7612,相比年初汇率中间价6.3794上涨5.98%。
自2021年6月以来,欧元兑美元汇率呈持续下降趋势。2021年6月末欧元兑美元汇率1.18565,最低下降至2022年7月14日0.99525,跌幅16.1%,而上一次欧元兑美元汇率跌破1:1还是在2002年12月。截至2022年8月9日欧元兑美元汇率1.02132,相较年初汇率1.13725下跌10.2%。
(二)欧元波动原因
欧元区通货膨胀加剧。欧元区调和CPI指数自2021年1月开始迅速上升,于2021年5月突破2%水平,上一次突破2%还是发生在2018年5月。与2018年不同的是,2018年欧元区调和CPI指数在11月份就被控制在了2%水平以下,仅持续了六个月,而此次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截至2022年7月欧元区调和CPI指数已经高达8.9%。
欧元区通货膨胀的一大原因是能源价格的上涨。能源转型背景下欧洲天然气自2015年以来生产规模下降,2020-2021欧洲经历冷冬,供给收缩、库存快速消耗导致天然气价格迅速上升。自2021年3月以来,欧元区能源HICP指数迅速上升,由此前连续13个月的负指数一路攀升,2022年3月达到最高44.3%,截至2022年7月欧元区能源HICP指数高达39.7%。剔除能源因素后,欧元区HICP指数由8.9%下降至5.4%。
自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盟追随美国对俄罗斯进行制裁,对俄罗斯出口增速迅速降为负值,从俄罗斯的进口增速也迅速下降。2021年以来,国际天然气价格迅速上升,欧盟自俄罗斯的进口增速迅速上升,由2021年的2月的负增速迅速上升,5月后增速维持高位,在11月高达128.6%。俄乌冲突的爆发以来,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进一步加剧了能源价格上升,对欧盟国内经济也造成了冲击。
为应对通货膨胀,7月21日欧洲央行宣布加息50个基点,三大基准利率----边际借贷利率、存款便利利率、再融资利率分别上升至0.75%、0.00%和0.50%。存款便利利率升至0.00%,意味着欧元区自此告别了2014年6月以来长达8年的负利率时代。此外欧洲央行创设传导保护工具(TPI),以保障货币政策在欧元区国家的传导。
欧元区经济增长动能放缓,消费者信心不足。虽然欧元区二季度GDP环比增长0.7%,高于一季度的0.5%,但部分先行指标继续转弱,7月制造业PMI降至49.8,是2020年6月以来首次低于50;7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至-27,创2020年以来新低。
总体而言,未来欧元面临着外部国际局势冲击带来能源价格波动,导致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的可能,以及疫情反复、内在经济增长乏力的双重压力。欧洲央行11年来首次加息,但是在全球经济面临高通胀、发达经济体央行加快收紧货币政策的形势下,叠加疫情反复、地缘政治冲突、能源粮食危机等因素,本次加息对稳定欧元汇率的影响恐怕难以长久。
二、我国对欧盟外贸状况
(一)欧元区进出口所占比例
2022年1月到7月,我国进出口总额累计值(美元计价)前五大贸易伙伴分别为东盟、欧盟、美国、韩国和日本,分别占比14.96%、13.67%、12.42%、5.90%、5.73%。2022年2月,俄乌冲突以来,欧盟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比例呈下降趋势,由2月的贸易总额第一下滑至第二,东盟取代欧盟成为我国贸易第一大伙伴。
2022年以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占比上升。2021年,我国对沿线国家出口总额为6.59万亿元,增长21.5%,全年进出口总额39.1万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占比16.85%。截至2022年6月,我国进出口总额19.8万亿,同期,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合计6.31万亿元,同比增长17.8%。占比31.87%,同比去年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占比显著上升。
自2021年以来,从欧盟进口的比例呈下降趋势,2022年1月欧盟所占进口比例下降明显,同期美国、韩国进口所占比例有所回升。2022年1到7月中国对欧盟累计进口额(美元计价)所占比例为10.59%,2021年全年中国对欧盟累计进口额所占比例为11.53%,相较于去年从欧盟的进口比例下降了0.94%。
2022年1到2月,欧盟所占出口比例呈上升趋势,但是2月俄乌冲突之后欧盟所占出口比例有所下滑,相比之下东盟所占出口比例开始回升。2022年1到7月中国对欧盟累计出口额(美元计价)所占比例为16.02%,2021年全年中国对欧盟累计出口额所占比例为15.41%,相较于去年对欧盟的出口比例上升了0.61%。
(二)欧元区进出口同比增速
2021我国年度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达到了6.05万亿美元,同比增速30%,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二是2021年全球经济整体呈现复苏态势,三是稳增长政策措施效果持续显现。2022以来,世界贸易增长动能减弱,7月全球制造业PMI创近一年新低为51.2%,截至2022年7月我国进出口额(美元计价)同比增长10.4%,五大贸易伙伴中东盟、欧盟、美国、韩国和日本的进出口额(美元计价)同比增速分别为13.1%、8.9%、11.8%、8.9%、-1.4%,相比去年增速有所下降,尤其是日本出现负增长。我国进出口额保持较快增长,体现出外贸的强大韧性。
截至2022年7月我国进口额(美元计价)同比增长5.3%,相比2021年全年30.07%增速有所放缓,五大贸易伙伴的进口额增速也呈下降趋势,其中从东盟、欧盟、美国、韩国和日本的进口额同比增长分别为6%、-7.5%.2.5%、2.7%、-7.5%,从欧盟和日本转的进口为负增长。
截至2022年7月我国出口额(美元计价)同比增长14.6%,相比2021年全年29.85%的增速表现出一定韧性,对五大贸易伙伴中东盟、欧盟、美国、韩国和日本的出口额同比增长分别为18.9%、19.7%、15.00%、17.8%、6.4%,我国对欧盟的出口保持了较快的增速。
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对欧盟出口保持了较高的增速,出口欧盟的比例也有所上升;而进口呈负增速,从欧盟的进口比例也在下降。在欧元兑人民币汇率持续贬值的情况下,出口企业应当重视汇率风险,采取必要措施对冲降低风险。在欧盟对我国进口需求强劲的情况下,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深化对外货币合作,支持离岸人民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良好契机。
三、我国货币政策动向
从《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看,我国的货币政策坚持精准发力,扶持实体经济和以我为主,保障金融安全为导向。欧元的波动,并没有导致欧盟占我国进出口总额比例的剧烈波动,也不是欧盟进出口增速变化的主导因素。目前我国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状况,如五大贸易伙伴的进出口增速仍然主要受全球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在全球经济增长动能放缓的背景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占我国进出口额比例的迅速提升,反映了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合作共赢的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认可。总的来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我国的货币政策以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导向也没有变。
(一)精准发力,扶持实体经济
1.保持流动性合理宽裕
在欧盟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增长动能放缓,面临高通胀压力,货币政策面临“偏松易引发通胀预期发散、偏紧易加大经济硬着陆风险”两难问题的情况下,中国人民银行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保持流动性合理宽裕。上半年降准0.25个百分点,截至7月底上缴央行结存利润1万亿元,相当于全面降准近0.5%,并运用再贷款再贴现、中期借贷便利(MLF)、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投放流动性,增强信贷总量的稳定性;调整开发性政策性银行信贷额度8000亿元,推动设立3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中长期基础设施贷款投放。一系列货币政策操作围绕预防结构性通货膨胀,以及保持流动性合理宽裕进行。
2.丰富和完善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箱
欧盟经济形势的困境和7月欧洲央行的加息反映了前期对通货膨胀形势的误判,以及政策调整落后于市场曲线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在2022年上半年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箱,使得货币政策能够更加及时、灵活、高效地促进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市场主体倾斜。将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提供的激励资金比例由1%提高到2%,增加1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额度,出台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三项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增加民航应急贷款,激励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精准支持重点领域。
3.深化利率改革促进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欧盟11年来首次加息,为保护货币政策在成员国之间的传导,欧洲央行创设了反金融碎片化工具防止成员国因加息导致息差大幅走阔,对高负债成员国造成打击。2022年上半年,我国继续深化利率改革,也进一步完善健全了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促进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引导公开市场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MLF利率、1年期和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适度下行,发挥LPR改革效能和指导作用,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加强存款利率监管,稳定银行负债成本。
总体来看,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更有力支持。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3.68万亿元,同比多增9192亿元;6月末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加11.4%和10..8%,较上年末分别上升2.4%和0.5%。6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3.8%和29.7%。6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16%,较去年同期下降0.42%。
(二)以我为主,保障金融安全
1.把握好内外平衡
在全球通胀水平高位运行,尤其是欧盟等主要发达经济体面临几十年未有的高通胀压力的情况下,中国人民银行密切关注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走势和货币政策调整的溢出影响,以我为主,把握好内外平衡。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通胀高位运行,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外部环境更加严峻复杂,央行坚持“以我为主”,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着力稳就业稳物价,主动应对,提振信心,搞好跨周期调节,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稳定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坚持不超发货币,为实体经济提供高质量、更有力的支持。
2.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在疫情反复、地缘政治冲突加剧、欧洲乃至全球面临能源和粮食危机的形势下,中国人民银行加强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统筹做好经济发展和风险防范工作,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一方面,今年上半年人民银行进一步优化MPA考核框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普惠小微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融资和绿色发展的支持。另一方面,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拟将我国资产规模前10的保险公司纳入评估范围,并从规模、关联度、资产变现和可替代性四个维度进行评估。此外,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统筹做好经济发展和风险防范工作。2022年一季度央行金融机构评级工作,加强银行风险监测预警,对400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压力测试,针对预警银行苗头性问题及时纠偏、处理。(作者:何青,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胡通,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助理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和免责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