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冲击、地缘政治冲突频发、气候环境恶化等外部因素不确定性不断加剧背景下,如何保障国内粮食安全,牢牢把14亿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显得尤为重要。
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给出的定义,即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经济和社会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饮食需求和食物喜好的一种状态。根据这一定义,粮食安全可通过粮食供应的稳定性、粮食供应的有效性、粮食品质的安全性以及获取粮食所需物质条件的可满足性四个维度来衡量。以该粮食安全体系为基础,补充一些新的粮食安全要素,我们认为可将粮食安全内涵划分为粮食供求安全、粮食流通安全、粮食生态安全、粮食金融安全、粮食贸易安全、粮食安全技术支撑六个维度。
粮食供求安全。近年来我国在粮食生产供应方面取得瞩目成就,尤其是2003年至今,全国粮食产量实现"十八连丰",但由于粮食生产的资源约束趋紧和粮食相对收益下降,加之我国人民粮食需求结构正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安全"转变,粮食供需矛盾逐渐凸显。这一供需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断增加的粮食需求和粮食供给增长受限之间的矛盾,二是粮食供给结构与粮食需求结构不匹配所产生的矛盾。
粮食流通安全。从国内来看,近年来由于我国城镇化发展不断推进,耕地资源从南向北迁移,粮食生产重心北移增加了国内粮食流通成本,给粮食安全带来隐患。从国际来看,粮食国际贸易快速增长、粮食生产与贸易区域高度集中,使得全球粮食运输网络系统和关键路线节点面临压力不断加大,一旦关键节点出现阻塞或中断,将造成运输延误或停滞、增加运输成本、降低市场反应能力、加剧粮食价格异动,对粮食可获得性及运达及时性造成重大影响。
粮食生态安全。气候变化依然是较为重要的传统要素。高温和降雨不足会通过减少生育期长度来降低谷物产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指出,全球一些地方在不可持续地使用土地,如果持续下去,至2050年,全球将有8.49亿公顷土地退化,接近巴西国土面积。此外,在大量使用化肥等产品情况下,土地生产环境面临巨大可持续发展问题。环境污染带来经济成本往往超过农业增产带来经济价值。如果在未添加有机物前提下使用无机肥料,土壤的结构和生物功能就可能被削弱,进而导致土地退化。国际粮食合作必须建立在有关土地使用、生物燃料生产、环境保护等多重价值选择基础上。
粮食金融安全。粮价的预期性波动是粮食安全金融化产物。随着粮食产业不断融入外汇、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粮食的金融化属性也越发突出。以小麦期货价格为例,受疫情影响,出现过预期上涨趋势。粮价与美元涨跌密切联系,而美元又易受石油供需影响。2020年,油价进入历史低谷,对生物燃料产生巨大下行压力,而生物燃料是糖和植物油市场的重要需求来源。价格波动可能使弱势群体陷入贫困和饥饿。价格波动与价格水平相互作用也会影响到福利和粮食安全。价格越高,价格波动对消费者福利影响就越大,生产者则反之。
粮食贸易安全。当前粮食贸易安全更多受到公共事件与大国政治博弈干扰。根据世贸组织2020年4月23日所发布报告,为应对2020新冠疫情带来的粮食贸易链中断,已有多达80个国家实行出口禁令和限制。例如,罗马尼亚紧急通过一项法案,规定在紧急状态下禁止向欧盟以外国家出售谷物;疫情暴发初期,越南在《至2020年国家粮食安全》提案的有关会议上,多次强调采取粮食出口限制以应对恶化的疫情局势;阿根廷提议将生大豆、豆粕和豆油出口税率从目前30%提高到33%。在发生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之际,为满足国内粮食内需,一些国家基于粮食主权的出口管制措施虽具有正当性,但也导致国际粮食贸易链不稳定性更加凸显。
粮食安全技术支撑。粮食生产、品种改良、运输等关键环节都离不开技术支撑,但由于技术往往集中于部分发达国家,事实上脱离了"技术中立",造成粮食技术垄断。加上动植物遗传基因、种子生产逐渐被允许申请专利,粮食专利垄断与粮食技术霸权双轨并进。相应地,粮食安全与技术政治、知识政治关联性提升。(作者:霍伟东,周亚成,李锦涛,崔鑫晖,薛宇峰;单位:辽宁大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