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基层疫情应急服务,推进疫情防控关口前移,是落实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精神的重要举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防控能力建设,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要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和基层防控能力建设,推动医防结合,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全科医生作为居民健康和控制医疗费用支出的“守门人”,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快培养大批合格的全科医生,对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现状
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目前全国已有全科医生30多万人,占执业(助理)医师总量的比例近10%。其中,取得全科医生培训合格证书的在一半以上,注册为全科医学专业的约占1/3,平均每万人口拥有约2名全科医生。在2011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印发后,我国初步建立起了以“5+3”为主、“3+2”为辅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但尽管如此,我国仍面临严重缺乏合格全科医生的状况。当前我国在岗的全科医生,绝大多数是通过前些年开展的针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生的在岗培训和乡镇卫生院医生的转岗培训产生的,而非通过2~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产生。在城市,基本卫生保健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医院的执业医生提供;在农村,乡镇或乡村诊所的许多从业者较少接受过正规培训。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医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为一半,而乡镇卫生院不到1/3。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提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到目前为止,虽在数字上已接近此目标,但在人才质量上,如何保证和提高在岗全科医生的素质仍亟待解决。
二、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凸显全科医生的问题及成因
此次新冠疫情进一步凸显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疫情防控中的“关口”作用。基层医务人员处于疾病诊疗第一线,对所在社区的居民、环境、卫生条件最为了解,有助于及时发现、隔离、报告、转诊病人或疑似患者,是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力量。然而,目前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应急知识和技能培训不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关口”作用和基层防控效果受到影响。就现有基层全科医生而言,我国全科医生总体数量不足、水平偏低、队伍不稳定现象仍然突出。
我国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和体系不够完善,培养模式单一。我国全科医生培养自1999年才开始探索,基础薄弱。全科住培医生的来源主要由大专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组成,就业方向包括社区医院和综合医院,其中还包括农村定向医学生培养,对于不同的生源和就业方向,现有的全科医生培养体系较为单一。我国目前的全科培训大纲只对培训内容作了要求,对如何进行分层分级培训和考核,缺乏相应规范。
二是全科医生培养缺乏完善的过程考核机制,质量难以保障。我国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包括临床基地轮转和社区基地实践学习,按规定完成大纲要求的培训内容后,即可参加各省市卫生部门组织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技能和临床考核。两项考核均通过者,可获得各省市卫生部门颁发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缺乏对过程考核的要求,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松散,缺乏淘汰分流机制。
三是全科住培基地准入和再认证机制不完善。2014年,国家卫计委科教司组织制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定标准(试行)》对全科培训基地做了严格要求,要求基地必须是三甲医院,拥有齐全的科室,并且有设置全科(或具有全科医疗科功能的科室,如老年科、综合保健科等),同时对床位数、工作量、医院领导等都做了严格要求。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由以综合医院为主体的临床培训基地和基层实践基地(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机构)共同组成。除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部分省份认证了省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并建立以国家级住培基地为核心的住院医师培训联合体,形成相对独立的住院医师培养体系。但目前为止大多数基地仍然没有建立独立的全科医学科。部分全科住培基地的管理仍依附于其他科室(如老年科、急诊科、大内科等),基地的管理工作欠完善,且缺乏良好的再认证评价机制,导致部分住院医师的教学资源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如培训大纲要求的疾病、技能种类与数量,带教教师资源,教学实施设备资源及管理资源等。
四是全科医生持续职业发展教育亟待规范。如未设立专门的持续职业发展教育基地;培训师资数量不足、质量参差不齐;培训内容安排不当,培训质量评价及监督体系不完善;全科医生无针对性的盲目追求培训证书和学分,忽略了真正意义上需提升的医疗服务能力。
五是国家财政补助不够到位,全科医生岗位缺乏吸引力。我国全科医生的工资水平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基本一致,而在部分地区全科医生的待遇还达不到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特别是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全科医生的收入仅为专科医生收入的一半,而且职称晋升难、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难以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从事全科医生工作。2014年,中央财政开始按照每人每年3万元的标准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象和培训基地进行补助。但部分地区存在截留、拖延经费发放的情况,导致住院医师培训期间的正常工作无法得到保障。近年来,全科等紧缺专业住院医师数量虽有所增加,但仍不能缓解社会对全科医生的需求。
三、加快我国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政策建议
充分认识全科医生的重要性,尽快建立一支人数众多、遍布城乡的高素质全科医生队伍,对于推进疫情防控的关口前移、夯实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基础,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全科医生待遇,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紧缺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只有当基层医疗的全科医生获得合理的收入,同时又有提高进修机会,才会吸引医生去那里工作。近些年来医学院培养出来的临床专业学生,大量放弃了临床工作机会。这些人如果有好的发展机会,对他们培养效果更好,时间更短。关键需要为他们创造合适的就业机会。全科医生的待遇可参照国外,提到和一般的专科医生一样,甚至更高,这样就会有大量优秀医学院的学生转学全科。因此,要率先启动全科医生薪酬制度改革,设计不低于专科医生平均水平的薪酬标准。增加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对全科专业培训学员的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补助标准。对拟从事全科医疗工作的医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放宽开考比例限制,简化就业入职程序,并在编制总额内优先纳入编制管理。同等情况下优先给予工作在一线的社区全科医生晋升,设立荣誉奖励机制,如特殊贡献乡村全科医生。对于愿意到边远地区工作的全科医生给予政策倾斜,尤其是在子女教育、收入等方面。国际经验表明,私人诊所是全科医生的重要就业岗位和渠道,所以需要放开私人诊所的市场准入。这种市场化的就业方式,也是提高全科医生收入的重要途径。
(二)同质化培养全科医生,建立多路径导航式分层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在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中强化全科方向引导。抓好5+3全科医生直通车培养工作,加强下基层优惠待遇的人事政策支撑,完善全科医生人事薪酬制度和激励考评机制。在二级以上医院设立全科医学科,并作为医院评级的基本标准。鼓励大医院与社区卫生中心、乡镇卫生院联合组建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在有资质的医疗机构中,开展“5+3+2”全科医生培训,并授予其全科医学博士学位。逐步取消“3+2”助理全科住培,统一为“5+3”全科住培模式,实现全科医生同质化培养。遵循分层递进人才培养原则,形成多维度分层递进的培养方案,规划不同学年的培养目标,打造连续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避免碎片化培养,持续关注住培医生知识和服务技能提升情况,定向路径输出具有合格岗位胜任力的全科人才。
(三)统一全科住培基地准入条件,建立常态化基地评估认证机制。承担全科医生培养任务的综合医院要独立设置全科医学科,并建立由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牵头、相关临床轮转科室协同、城乡基层实践基地共同参与的全科专业培训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评估认证职能,形成常态化基地评估认证机制和全国统一基地认证标准并严格执行。
(四)设置全科持续职业发展教育基地,探索全科医生亚专长培养模式。规范全科医生持续职业发展路径和阶段要求,定期对其执业水平进行考核和评估。组织全科领域专家,根据全科医生职业发展需求,开设具有全科特色的持续职业发展精品课程,在全国进行示范推广。根据民众医疗服务实际需求,结合实际工作,合理布局,提升全科医生亚专长服务能力,培养“全有所专”的全科医生。
(五)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建立完善的全科医生培训过程考核体系。按分层分级标准进行阶段考核,同时引入退出和淘汰分流机制,切实提升全科医学人才队伍的质量。 (任海平,中宏观察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和免责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