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很早就开始重视国土开发和整治,城市群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以及空间组织都是在政府有计划、分步骤推动下逐渐形成的,呈现出明显的政府计划特征。早在上世纪50年代,日本就开始“太平洋沿岸带城市群”的规划建设,并逐渐形成了近10个规模不等的城市集群,其中以东京为核心的首都城市群(“首都圈”)、以大阪为龙头的近畿城市群(“大阪圈”)和以名古屋为首的中京城市群(“名古屋圈”)最为知名,也是世界上公认的较成功的城市群。
1、日本城市群发展现状
二战后,人口迅速膨胀引发交通、物价等一系列问题,日本政府开始关注城市空间布局。1956年,日本制定《首都圈整备法》,后又成立首都建设委员会,正式启动制定包括东京绿带及卫星城市的规划构思,并将以东京为中心的首都圈界定为东京都、神奈川县、千叶县、埼玉县、茨城县、枥木县、群马县和山梨县这1都7县的范围,并一直沿用至今。形成于20世纪下半叶的东京都市圈体现了日本政府全局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眼光。此后,日本政府对首都圈进行了五次基本规划。加之1986年日本建立东京离岸金融中心,东京城内金融业迅速发展,而制造业开始向周边城市转移。在这样的背景下,东京逐步从国内大都市转变为国际化大都市,东京都市圈也跻身世界著名都市圈。
首都城市群是以东京为核心,包括横滨、川崎、横须贺、千叶、埼玉和木津更、筑波等城市。首都城市群中的城市规模体系比较完备,分工也较为明确,同时还规划了次核心城市和服务功能区。在首都城市群中,东京是核心地区,这里聚集着国会、政府各部门以及最高检察院和法院等政治司法机构,以及银行、证券和保险等大型金融机构和大企业总部等经济中枢。
川崎和横滨距离东京市中心约为20公里至40公里,是首都城市群中次核心城市。川崎和横滨已经将东京连为一体,一般人很难分清东京、川崎和横滨的行政区划。从东京、川崎到横滨的环东京湾地区是日本著名的京滨工业带,拥有很多大型制造业企业,其中以钢铁和化工以及电力最为著名,而横滨是日本重要的港口城市,承担着运送进出口货物等重要的物流使命。
首都城市群还规划有科研和教育为主的城市。筑波科学城位于东京市中心北部约60公里,是首都城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约20万,是根据日本有关法律建设的主要从事科研与教学研究的城市。目前,这里分布着包括众多国家级研究和试验机构和大学在内的300多所研究和教学机构,和2万多名日本科研人员和7000多名外国研究研修人员,是日本最大的科研集群地。其中著名机构有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理化研究所、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物质和材料研究机构以及国立筑波大学等。
大阪和名古屋城市群也有各自不同的定位。大阪、神户、奈良和京都是大阪城市群的主要成员。其中,大阪是商业资本的集中地,批发零售等各类商业服务十分兴隆,其周边地区是松下电器等消费电子厂家聚集地;神户是重要的港口和工业城市;京都主打旅游和国际会展、奈良是历史文化和旅游服务。名古屋城市群主要是制造业,汽车和机械制造业十分发达,是日本重要的工业地带。
在日本城市群建设中,轨道交通串联整个城市群。首都城市群在规划之初就确定了以轨道交通连接整个城市群的方向,密集的轨道交通网络将首都城市群紧密有机地联系起来,轨道交通成为人们每天出行必须依赖的交通工具。首都城市群除了东京两家地铁公司拥有的400多公里的地铁运营线路外,还有不同轨道交通公司经营的数百公里的路面有轨电车,是世界上公交线路最密集的城市群之一。据东京都都市整备局的数据,东京地区每天通勤人口中,有90%用轨道交通,首都城市群虽然拥有4000多万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1/3,但由于拥有方便快捷的轨道交通,出行并没有不便之感。
此外,日本政府在构建东京都市圈的过程中,还有另一个值得借鉴的特点,即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1958年制定的《首都圈建设规划》中,日本政府提出在东京中心区外设置5至10公里的绿化地带,以防止城市中心区向外无序扩张和过度膨胀,并在此后的规划中,提出在核心城市周边建立卫星城,用以吸纳人口和产业,缓解核心城市压力,保持城市发展的弹性,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2、日本城市群的发展特点
(1)国际化是大城市群“助推器”和“标配”
国际化是日本大城市群发展的“助推器”和“标配”。以东京圈为例,其国际化程度在横向上仍落后于纽约和伦敦,但若纵向比较,则可见其飞跃式发展。长期居住的外国人的多少,常被视为衡量城市国际化水平的指标。在三大都市圈居住的外国人占外国人居住总数的70%,东京圈约占全国的41%;关西圈约占16%;名古屋圈约占13%。中长期居住外国人数的增加,不仅反映出日本大城市群在全球分工中对外国企业、留学生、专家和人才的吸引力,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口减少造成的劳动力和人才缺口。短期访日的外国人数近年来也呈快速增长之势。
(2)解决“大城市病”:从信息化走向超智能化
大城市吸引了人与资本、产业的大规模集聚,但与此同时,作为集聚的负面效应,也引发了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种种大城市病。这些大城市病与少子老龄化、城市基础设施老化、公共服务和防灾能力不足以及财政制约等因素交织在一起,降低了城市竞争力,阻碍了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10年,横滨市与丰田市(名古屋圈)、京都市(关西圈)和位于九州的北九州市(福北圈)一起,被列为日本智慧城市试验区,承担起通过信息化医治大城市病的探索重任。
在信息化进程中,信息通信技术被广泛运用到日本各大城市的医疗、生活、环境能源、公共安全、防灾、物流、交通、产业等领域,成功解决了全世界城市都面临的一些大城市病,使东京圈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却不拥堵、经济体量巨大却水清天蓝的大城市群。
日本政府在《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16-2021)》中提出建设“超智能社会”的目标,在机器人、传感器、驱动器、生物工程、人机界面、纳米材料、光学和量子等尖端技术基础上,将“网络安全技术”“物联网系统构建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器件工艺学”“边缘计算技术”等六大技术列为研发重点。可以预见,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的超智能城市,不仅能化解传统大城市病,还将极大提升其在全球城市竞争中的实力。
(3)建立循环化社会助推可持续发展
值得重视的是,日本在防治环境污染的进程中,较早从“末端控制”的防治理念转向“末端控制”与“源头治理”并重的环保新理念;从单纯防止污染、对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转向把资源循环利用与避免废弃物产生结合起来的循环经济理念,并为此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1970年,日本制定了《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明确规定了排放工业废弃物企业的责任。1990年代,日本提出“环境立国”战略,出台了废弃物处理、再生资源利用、包装容器和家庭电器循环利用、化学物质管理等一系列法规。2000年出台《循环型社会基本法》,标志着日本循环社会建设正式进入法制轨道。
(4)便利化举措打造宜居城市
以东京、横滨、埼玉、千叶等核心城市以及众多中小城市构成的1.3万多平方公里的东京圈,人口密度极高,城市之间街道楼宇连成一片,已无明显边界,如果不看标牌很难分清到底身处哪座城市。四通八达的交通体系,密布于大街小巷的商业网点、医疗机构、养老托儿所以及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等城市基础设施,近20年来在信息化基础上快速发展,已将庞大的城市群勾联成一个便捷、有序、安全的城市生活网络,使东京圈在亚洲乃至世界都享有宜居城市的美誉。
3、经验与借鉴
(1)“规划先行”“与时俱进”的规划建设理念
日本首都圈是以政府为主导积极推动都市圈规划建设并取得成功的典型。大约每十年修订一次,每次均根据国际背景变化、国内战略要求和东京历史使命的变迁,做出适应性调整和完善,具有较好的连续性和衔接性。在规划理念方面,实现了从硬性控制到柔化管理的转变;在城市空间结构方面,实现了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圈层结构向网络结构的转变,为首都东京的人口和功能的疏解以及首都圈区域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指导。
建立严密有效的规划实施机制,立法保障规划的有效落实。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先后共制定了《首都圈整备法》等数十项相关法律,成立首都圈整备委员会,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正以更好地应对实践中的挑战。此外,为了保证首都圈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还制定了多项操作层面的法律,其中包括指导和规范项目建设的《城市规划法》《建筑基准法》《土地基本法》,还包括与上述法律配套的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以及保证首都圈规划实施机构的建立、相关税收和资金政策的法律法规,有力地保障了首都圈规划和建设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培育根植本地的创新主体并加强技术运用为城市发展提供动力来源
从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科技创新实力来看,京津冀与东京还有很大的差距,未来京津冀应培育根植于本地的创新主体,进一步提升高校、科研院所的自主性,营造提升中小企业创新活力的氛围。产业技术创新一方面要为城市带来创业和投资的机会,另一方面应积极将技术创新成果运用于解决城市建设及发展中的问题,例如老龄化及劳动人口减少等。
(3)开放融通,加强链接,提升国际化水平
拥有足够的外向度与包容性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关键。北京应发挥核心城市作用,在合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协商产业分工与合作、制定产业专项规划、强化创新政策协同等方面与天津河北制定共商机制,共同营造开放包容的制度环境,促进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同时,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接轨国际,在国际科研合作方面,加强同其他全球城市及“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互动。
【作者:任海平,中宏观察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