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领导人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高瞻远瞩的战略谋划、统筹协调的系统思维、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一年。我们要牢记国家领导人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的重要讲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借鉴国内外城市群建设发展经验,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等各方面出招,让京津冀走上高质量协同发展道路。
英国城市群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1、英国最典型的城市群——伦敦都市圈
伦敦都市圈又称伦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城市群,形成于1970年代;该都市圈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包括大伦敦地区、伯明翰、谢菲尔德、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大城市和众多的小城镇;这一地区是产业革命后英国主要的生产基地和经济核心区,总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人口4000万;由内伦敦、大伦敦、标准大城市劳务区和伦敦大都市圈四个圈层构成的圈域形都市圈,说明伦敦都市圈在建设过程中坚持了始终如一的基本指导思想;在伦敦城市规划过程中,政府运用法律手段予以支持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伦敦都市圈内,主要城市各具特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其中尤以伦敦最为重要。伦敦既是英国的经济中心也是世界金融中心,伦敦总就业人口中约4/5在金融保险业中,比所有工业部门职工总和还要多。作为世界金融和贸易中心,伦敦是世界最大的外汇市场、欧洲美元市场和国际保险中心。除了作为世界四大股票交易所之一的伦敦股票交易所外,伦敦还有众多的商品交易所,从事贵重或大宗的世界性商品买卖。伦敦既是英国的政治中心,也是许多国际组织总部所在地,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众多的世界级历史文物、博物馆,著名新闻机构集中于此,这一切都决定了第三产业在伦敦发展尤为突出。伦敦是世界最大的国际港口和航运市场之一,世界上所有的主要航运、造船和租船公司,都在这里设有代表机构。伦敦港是英国最大,也是世界著名港口之一。
2、伦敦都市圈的变革与规划
1937年,英国政府成立“巴罗委员会”,1942年,委员会开始编制伦敦规划。当时的规划方案是在距伦敦中心半径约为48公里的范围内建设4个同心圈:第一圈是城市内环,第二圈是郊区圈,第三圈是绿带环,第四圈是乡村外环。大伦敦的规划结构为单中心同心圆封闭式系统,采取放射路与同心环路直交的交通网路连接。1946年《新城法》通过后,掀起了新城建设运动,到1950年代末,在离伦敦市中心50公里的半径内建成8个被称为伦敦新城的卫星城。建设8个卫星城是为了解决城市人口集中,住房条件恶化,工业发展用地紧缺等问题,目标是“既能生活又能工作,内部平衡和自给自足”。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新城千方百计引进工业,并注意避免工业部门单一化,为新城居民提供相当数量的工作岗位。在新城区,配有完善的基本生活服务设施,以满足居民工作和日常生活需要。1960年代中期,大伦敦发展规划编制试图改变同心圆封闭布局模式,使城市沿着三条主要快速交通干线向外扩展,形成三条长廊地带,在长廊终端分别建设三座具有“反磁力吸引中心”作用的城市,以期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解决伦敦及其周围地区经济、人口和城市的合理均衡发展问题。1978年通过《内城法》,开始注重旧城改建和保护。1992年,伦敦战略规划委员会提出了伦敦战略规划白皮书,突出体现了四点指导思想:第一,重视经济的重新振兴;第二,强化交通与开发方向的关联性;第三,重视构筑更有活力的都市结构;第四,重视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1994年该委员会又发表了新的伦敦战略规划建议书,其基本前提是强化伦敦作为世界城市的作用和地位,明确了伦敦都市圈和地方规划圈之间的关系和发展战略。1997年,民间规划组织“伦敦规划咨询委员会”发表了为大伦敦做的战略规划,这次规划根据伦敦不同区域发展水平的差异,制定了不同的发展战略:伦敦中心区是交通最为便利的地区,对商务、商业、政府、文化活动最具有吸引力,应该平衡办公楼、商业、文化娱乐等各项活动与住宅之间的发展;在这一区域,要改善环境质量,建立安全的居住社区,增加低价住宅数量和提高公共交通能力。这次规划特别注重社区更新和公共交通安排,如提倡步行和骑自行车,限制机动车,特别是私人小汽车的使用。这次规划对环境给予了较高关注,除大气、水体、噪声等问题外,还包含了对一些重要空间要素的整治,如开放公园、广场绿带、泰晤士河、历史遗产等地的空间、街道和广场,改善交通方式和建设便捷的交通廊道。
伴随着城市集群化的不断推进,以伦敦为圆心,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及小城镇发展,先进的生产服务业使周边主要城市各具特色,分别承担不同的职能分工,从而使得都市圈具有区域综合职能和产业协作优势,使得伦敦都市圈不仅是世界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同时也成为了高新科技中心、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和国际信息传播中心。【作者:任海平,中宏观察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