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5月20日电(记者王镜榕)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保持经济平稳运行。5月20日下午,围绕“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及其影响”主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的第140期“经济每月谈”召开。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秘书长张大卫主持会议。国经中心副总经济师张永军、中国物流信息中心总经济师陈中涛、中银国际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出席活动并做主题发言。
张永军发言指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有的品种早期上涨的多,原油价格去年上涨比较多;有的近期上涨比较快,最近上涨比较多的是一些矿产品价格。像有色金属里面的铜,最近这一个月时间,大概上涨百分之十几,有的最低点到最高点可能将近20%的上涨幅度;另外,比如国内上海市场螺纹钢的价格等。他强调,以这些大宗商品为原材料的一些企业已经无法承受,实际上有些企业已经感觉运营不下去,很多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那么,此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主要成因是什么?张永军认为,目前比较多的共识,认为跟疫情之后采取的刺激性政策、恢复性政策有关。尤其是美欧国家采取的救助性的财政政策,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大量货币发行,是造成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最基本的原因。他指出,2016年底到2019年底三年时间,美元的供应量M1只增长不到20%,但是,去年一年增长三倍多,这一年内M1的增量相当于过去10年的,甚至更多时间的增量,这么快的增长,经过一段时间肯定要表现在各类产品价格上。像欧元、英镑也都是一种国际货币。欧元区过去三年只增长约25%,去年一年差不多增长15%,也相当快。也有一些新兴经济体,如巴西,去年一年货币M1增长将近40%,增长也很快。第三个原因,跟不同领域不同国家之间经济复苏步调不一致有关系。总体看,美欧国家需求端恢复要明显快于供给端。在这种情况下,供求缺口的扩大,肯定会表现为其价格水平的上升。国际上,比如大宗商品价格,很多国家矿产品生产恢复不是很理想,本身对供给有影响。另外,由于防控疫情造成国际上整个供应网络不畅等,也造成运价出现较快上涨。
“现在已经不局限于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在一些国家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已经在向消费价格传导。”张永军指出,现在各国传导的情况不太一样,中国消费价格上涨幅度比较低,上个月同比增长只有0.9%;美国4月份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2%,向消费领域传导比较明显。欧洲4月份数据,消费价格上涨1.6%,传导还不算太明显。不同国家传导情况不一样,跟各个国家疫情之后生产恢复情况、需求恢复情况,包括各自资源条件以及产业结构等因素都有关系。这些因素叠加起来,最后显现出各个国家受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程度不同。
张永军认为,对中国主要是生产资料价格影响比较大,对于消费价格影响相对比较小。昨天国务院常务会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指出,中国这一次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主要是受国际因素传导,历史数据表明,这个分析判断确实抓住了主要的关键点。这种情况下,中国宏观政策选择的难度加大。调整宏观政策的时候,必须增强政策针对性,但是这种针对性比较难瞄准。因为价格上涨有一系列传导过程,因此这方面的难度会加大。
他强调,从过去的经验看,各个国家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过程中,尤其向国内的传导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但其中一个因素跟汇率变化有关系。比如中国,还有欧元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向消费领域传导不是特别明显,这里边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从去年到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出现一定幅度的升值;再比如,实际上欧元对美元也出现过一轮相对比较明显的升值。像这一类国家或者经济体,由于本币升值,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向国内传导过程中,有一定的抵消作用,它向消费领域传导时候,实际上传导会慢一点,程度会小一点。
“相反,有一些国家汇率出现比较明显的贬值,叠加在美元贬值基础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向国内传导会比较快,导致这些国家出现比较严重的通胀。”张永军强调,“因此,在采取宏观政策的时候,各个国家要根据各自经济特点,比如资源条件、经济结构,以及当前整个宏观经济形势所处状态,采取适当措施去对冲国际上大宗商品价格影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和免责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