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澜湄地区应共同打造五个“示范”
第一是区域和次区域合作的示范。现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化逆流,WTO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多边经贸合作平台,其功能正在被削弱。与此同时,各类区域、次区域合作大量兴起,多边机制正在从WTO这种全球的“大多边”越来越向区域次区域的“小多边”转变。在大量区域和次区域合作中,有一些是比较成功的,比如欧盟、美墨加等一些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地区合作,形成了商品和要素便利化、自由化流动的制度安排。但相当多的仍是不成功的,经贸合作的规模、质量与预期相比,都差的很远,比如非洲、南美等的一些地区合作。澜湄合作是一个完全由发展中国家参与的次区域合作机制,这与欧盟、北美等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合作应该怎么做,现在国际上成熟的经验并不多。从这个角度讲,澜湄合作应该为发展中国家的区域次区域合作趟出一条新路,形成标杆和示范,要向国际社会证明,国际经济合作不应该只有“北北合作”、“南北合作”,“南南合作”也有很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第二是国际减贫合作示范区。澜湄地区是世界上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地区,按照世界银行购买力平价的算法,2019年全球平均的人均国民总收入是17590国际元,中国是16740国际元,基本达到全球平均水平,泰国比全球水平略高一点,是18520国际元,其他四国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柬埔寨是4180国际元,缅甸是5160国际元,越南是7750国际元,老挝是7960国际元。可以说,澜湄地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还是发展,通过经济发展实现减贫脱贫。中国在脱贫方面有丰富的经验,通过发展产业、带动就业、扶贫搬迁、教育培训、财政兜底、对口帮扶等一揽子措施和手段,到年底就将实现全部脱贫的目标。中国的减贫脱贫经验可以向澜湄各国分享,各国通过经济合作,将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各国广大人民,改善民众生活水平,也将为国际减贫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第三是国际产业合作的示范。英国和西欧各国工业革命后,全球经历了数轮的产业转移,现代工业从西欧转移至北美,再转移至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后又转移到中国大陆,中国成为全球“制造工厂”。随着中国土地、劳动力等成本的上升,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敏感型产业正在向外转移,澜湄地区是十分适宜承载产业转移的地区。这些国家劳动力和土地成本较低,一些国家还享有WTO赋予的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关税优惠待遇,产品可以出口全球市场。澜湄地区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对钢铁、水泥、建材等有较大需求,中国的富裕产能在澜湄国家正是紧缺产能,通过国际产能合作的形式,可以实现这些产能向澜湄国家转移。
第四是跨国互联互通的示范。全球化应该体现在“软”和“硬”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软”的方面是全球化的国际规则,二战后几十年的全球化在国际规则制定方面不断取得突破,虽然在一些领域还存在规则短板、治理赤字,但总的国际规则框架已经基本搭建起来了。“硬”的方面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这是过去全球化中较为忽视的一个方面,很多国家因没有畅通的交通和物流系统而被甩在全球化进程之外。全球化因此表现出两幅图景,一边是很多沿海地区、交通枢纽地区,因各种资源要素的汇聚而蓬勃发展,成为国际经济“中心-边缘”架构的“中心”,另一边是大陆腹地、远离国际航线的偏远地区,因与全球的联通能力不足,而被挤在国际化的“边缘”。澜湄合作要“软硬兼施”,既重视合作规则和机制,也要重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力的建设,通过贯通的铁路、公路、航运、港口、机场、管道、光缆等基础设施,形成澜湄地区畅通的商品和要素流通网络,打造全球跨国互联互通的示范区。
第五是国际流域管理的示范。国际流域管理一直是一项世界难题,连美国与加拿大、欧盟各国这些发达国家围绕跨境河流管理也曾长期存在矛盾和摩擦,很多国家围绕水资源发生战争的也屡见不鲜。流域管理涉及水资源开发、流域生态保护、航运协调管理、水文信息共享、水利设施共建、共同应对自然灾害等很多领域,内容庞杂。澜湄合作要在流域管理方面加强合作,要做到信息对各方的透明与共享,要建立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工作机制,要在流域开发与保护中做到兼顾多方利益的互惠共赢,要把澜湄合作打造成全球流域合作的榜样,真正使澜沧江-湄公河把沿线各国人民的发展、前途与命运连接在一起。
二、澜湄合作面临的挑战
澜湄合作面临内外两方面的挑战:
从外部环境看,澜湄合作主要是受到了美国的干扰。现在我们讲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的核心是中美关系之变,中美关系的变化引发了最近一段时期我国外部发展环境的剧烈调整,这也表现在澜湄合作上。从奥巴马时代开始,在“亚太再平衡”战略下,美国就在湄公河地区成立了“湄公河下游倡议”,还提出了一个“密西西比河-湄公河”合作计划,其用意就是拉近和湄公河流域国家关系,避免这些国家与中国走近。去年8月,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湄公河下游倡议”的外交部长会议上,公然指责中国,污蔑中国在上游蓄水导致下游国家干旱。最近,得到美国政府特别资助的个别智库又发布报告,在流域上下游分水、水资源开发影响生态等问题上对我国进行不实指责。美国的这些动作无非就是想削弱澜湄合作,离间中国与下游国家的关系,把“澜湄问题”炒作成下一个“南海问题”,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间再打入一个“楔子”,把湄公河下游国家变成美国“印太”战略中对抗中国的前哨。
从内部环境看,澜湄流域国家开展深层次合作受到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等方面的制约。其中最大的限制条件就是从中国中西部到湄公河流域国家的陆路大通道没有打通,湄公河流域的农产品、制造品等很难便利地进入到中国大市场,搭不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由于交通运输不便利,中国企业也不愿意到这些国家去投资设厂,生产的产成品、中间品运不回来。未来要深化澜湄合作,形成更多实质性的合作成果,核心还是要推进互联互通。
三、如何推进澜湄高质量合作
从2016年澜湄合作机制正式启动以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各参与方对澜湄合作的认可度不断提高。随着澜湄合作不断走向成熟,未来应向高质量合作的方向发展,这其中要实现几个“关键词”:
一是“透明度”。谣言止于透明,要回应美国的各种不实指责和蓄意诬陷,最好的办法就是公开和透明。在流域管理方面,要共建澜湄水资源信息平台,共享水文数据,定期开展工作层面的对接,共同就水文变化、灾害预警、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面向全球发布信息。各国合作的重大项目要公开透明,要公开招标、公开采购、平等竞标。各国要共同加强对经贸合作的监管工作,反对腐败行为,要禁得住媒体和民众的监督。
二是“广联通”。要想富,先修路,交通要先行。陆路上要打通中老泰、中缅“人字形”通道等几条交通大动脉,形成陆路联通的基本骨架。要密集化空中航线网络,形成空中的客运和货运走廊。要加强湄公河特别是下游地区的航道整治,提升湄公河的航运功能。除了交通的联通外,还要加强能源的联通,特别是要把澜湄地区丰富的水电资源用起来,为未来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提供能源保障。澜湄地区还要共同推动数字基础设施的联通,开展国际光缆、5G基站、数据计算和存储中心等设施的合作建设,迎接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
三是“实夯基”。澜湄合作经济是基础,要把这个“压舱石”夯实。澜湄国家要素互补性很强,如果未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力提升,沿线各国开展相互贸易特别是对华贸易潜力很大,湄公河流域优质绿色的农副产品及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品都将在中国消费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中国机电设备、交通装备、家电产品等也将大量出口至这些国家。中国企业向这一地区会大量转移,中国建设的一些境外经贸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都将成为流域各国承接中国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在澜湄基金、丝路基金、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专项贷款等重要金融工具的引导下,大量社会资本也将伴随着双多边贸易和产业转移实现跨境往来,帮助流域各国经济发展输血和造血。
四是“可持续”。可持续包括环境可持续和经济可持续两层含义。环境可持续是指澜湄合作的重大项目必须坚持生态、环保、绿色的发展理念,尽管这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但民众环保意识很强,经济合作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经济可持续是指要充分考虑到重大合作项目的经济收益和资金回笼问题,经济收益既要考虑单个项目的盈利性,也要考虑全社会的综合经济收益,要把宝贵的建设资金花在刀刃上。
五是“惠民生”。澜湄合作要让参与国的民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通过产业合作,会为各国民众带来大量就业机会和增收机会,特别是会使大量劳动力从简单粗放的农业劳动中解脱出来,投入到创造更多财富、收入更高的工业和服务业中去。中国应该把澜湄地区作为对外援助的重点地区,援外重点应该向与中国友好的、民心相通的、当地民众需求急迫的国家倾斜,援外工作思路也要转变,多向卫生、粮食、饮水、教育、培训、抗灾等当地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获益的领域倾斜,要花小钱、办大事。现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然严重,可以加大对澜湄国家在医疗物资、卫生设施、药物疫苗等方面的援助力度,帮助其解决燃眉之急。
【本文作者:梅冠群,系中宏观察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世界经济处副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和免责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