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转载自2020年4月9日《经济日报》,现刊发全文以飨读者。
近期国际粮价上涨是由多种因素叠加造成的,是否会引发全球粮食危机,须冷静客观分析和研判。
我国是全球第一产粮大国、第一粮食消费大国,确保粮食安全,是中国对世界粮食安全的最大贡献,将对世界粮食安全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
2019年年底以来,全球接连暴发了非洲沙漠蝗灾、澳大利亚森林大火和新冠肺炎疫情,其中新冠肺炎疫情和非洲沙漠蝗灾增加了全球农产品供给的不确定性,由此引起粮食市场波动。特别是近日部分农产品出口国开始限制粮食出口,全球对粮食安全的焦虑情绪进一步显现,引发海内外高度关注。
粮食供求形势和价格走势异常复杂
去年,埃塞俄比亚、埃及、巴基斯坦等国和中东地区相继暴发罕见的蝗灾,给当地粮食生产造成了较大损失,引起粮食短缺和面粉面包价格上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出全球预警,相关国家宣布进入应对紧急状态。巴基斯坦小麦受灾面积达103.5万公顷,占其播种面积的11%。有专家预测,若蝗灾持续下去,2020年全球的粮食产量将锐减三成。去年9月,澳大利亚东部和南部发生罕见的森林大火,大火持续了4个月,过火面积达1200万公顷,影响农牧业生产。
2020年以来,全球暴发新冠肺炎疫情,多国出现民众囤积食品的现象。一些国家开始禁止农产品出口以求自保。哈萨克斯坦已停止小麦、胡萝卜、糖和马铃薯等农产品出口;塞尔维亚停止葵花籽油等货品出口;越南自3月24日起暂停大米出口。为防止疫情扩散,多国采取了封关、禁航、货物禁运等措施,引发了部分农产品期货价格攀升,粮食供求形势和价格走势异常复杂。
全球粮食供应
总体供需平衡
粮价是百价之基,突发事件极易引发粮价波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市场几次粮价波动都不是孤立事件,除了因气候因素造成的减产外,均与石油、生物能源等诸多因素相关,粮食的金融衍生品属性也越来越明显。
2008年的全球粮食危机,就是缘于2007年美国、澳大利亚因旱减产。当年全球粮食库存降至25年来最低点,加上石油价格暴涨和生物能源用粮增加,导致国际粮价逐月攀升,到2008年3月下旬,国际小麦、玉米价格大涨,3月底,泰国宣布禁止大米出口,国际市场大米价格随即飙升至1000美元/吨。而后因粮食产量增加与金融危机两大因素相互叠加影响,能源价格大幅回落,国际投机资本撤离农产品期货市场,全球粮价才得以快速回落。
近期国际粮价上涨也是由多种因素叠加造成的。一是疫情防控措施造成供应链断裂,农产品流通不畅。二是部分国家的出口禁令,引起恐慌情绪,逼高粮价。三是不排除有投资者借疫情炒作,拉高期货价格,弥补前期股市损失的可能。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次粮食价格上涨是否会引发全球粮食危机,须冷静客观分析和研判。
从全球粮食供求形势看,2019/2020年度全球谷物产量达到27.1亿吨,贸易量4.2亿吨,库存量8.6亿吨,分别比2007年增加了27%、54%和97%;谷物库存消费比达到30%,比2007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小麦、稻谷的库存消费比均达到了35%,均比2007年提高了约13个百分点。从总量上看,全球粮食安全紧张状况已得到极大缓解。这其中包括中国粮食大幅度增产、库存增加,以及大规模脱贫对全球粮食安全作出的贡献。
因人口、农业资源分布不均,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粮食人均占有量相差几倍。北美、欧洲和中亚地区耕地占全球35%,人口只占全球14.5%;南亚的耕地占全球15%,人口占22%。美国、加拿大粮食人均占有量约1400公斤,欧洲600多公斤,亚洲约300公斤,非洲仅160多公斤,加上收入的不均衡以及贫困程度的加剧,全球近8亿人处于饥饿和营养不良状态,需要得到粮食援助。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家庭收入下降、种植者对市场前景的观望缩减种植面积以及粮食流通渠道不畅带来的粮价飙升,有可能影响局部地区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2019年,农产品进口达到1509.7亿美元,其中大豆进口额约占23%,进口量8859万吨,主要进口国为巴西、美国和阿根廷。此次疫情的暴发和蔓延,已使美国沦为重灾区,但是疫情严重的州主要分布在东西海岸。大豆产区除伊利诺伊州外,目前其他主产州疫情对大豆种植的影响有限。美国农业部3月31日发布《作物种植意向报告》显示,大豆种植意向面积2.06亿公顷,比上年增长10%,22个州种植意向面积比上年上升或保持不变。但美国疫情防控升级,可能影响大豆的交付效率。巴西、阿根廷的大豆收割正常,但由于疫情原因一度造成了国内运输不畅,政府介入后,部分道路开放、港口工人保护得到了加强。据外电报道,3月份巴西大豆出口达到1160万吨,同比增长38%,创下当月历史纪录。
面对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各国在加强防控的同时,也加强了农产品贸易政策协调,采取共同举措,减免关税、取消壁垒、畅通贸易,共同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支持联合国粮农组织开展粮食援助,维护世界粮食安全。2月23日,中国已向巴基斯坦伸出援助之手,应巴方邀请,中国农业部派出农业技术组赴巴给予灭蝗援助,协助完善应急防控及可持续治理方案,并提供紧急援助物资,充分体现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积极应对市场变化 筑牢我国粮食安全底线
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5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升,是70年长期奋斗的结果。我国对粮食的宏观调控能力也是在农业对外开放、在国际粮食市场的起伏跌宕中磨练提高的。近些年,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突发事件多,党中央措施精准,调控得力,建立起相对完备的生产、加工、贮运系统和储备制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市场调控体系,稳定了粮食价格和国内市场预期,化解了危机,提升了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饭碗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根据粮食供求的实际情况,适时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粮食生产由单纯追求产量转向产量质量效益并重。引导地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减少非优势区玉米种植,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实行休耕轮作和黑土地保护,让耕地休养生息;加强粮食生产、加工、仓储的技术储备,向科技要粮,提高粮食产业的发展质量,“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进一步丰富了粮食安全的内涵。目前,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470公斤,高于世界人均水平,水稻、小麦完全自给,库存充足,有出口潜力;肉类人均占有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禽蛋人均占有量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
当前,国内疫情尚未完全解除,国外疫情仍处扩散阶段,形势复杂严峻。因此,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要把中央一号文件中“粮食生产稳字当头”落实到实处。一是稳政策,对2020年实行的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稳价定量(限定收购总量)政策要动态监测,保证粮农基本收益,推进小麦稻谷玉米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试点。二是稳面积,面积是产量的基础,重点要落实水稻面积,防止早稻面积继续下滑。三是稳产量,要良种加良法,加强气象和重大病虫害监测,防止草地贪夜蛾大面积发生,力保单产水平稳中有升。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特征明显,粮食主产区、平衡区、主销区要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共同承担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
(作者系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