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增强服务出口竞争力,积极推进我国服务业企业全面融入国际市场,是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这为更好推动服务业“走出去”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我国服务出口竞争力,推进我国服务业“走出去”更好融入国际市场。
一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从东部沿海到沿江、沿边和中西部内陆地区,从制造业到服务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发展道路。目前,我国正处于由制造业参与全球化分工到制造业和服务业全面融入国际市场的改革发展进程中,服务业“走出去”全面融入全球化分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支持我国商品“走出去”。加入WTO以来,我国参与全球化分工的步伐不断加快。最初,由于大部分生产企业对出口商品没有经验,因此很多出口企业采用的是间接出口。随着我国出口商品数额不断增长,间接出口的弊端逐渐凸显,主要是对中间商依赖性强、企业难以及时获取海外市场信息、不利于树立企业国际市场形象、不利于积累营销经验等,因此一些生产企业逐步在海外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这种做法更好地促进了自己生产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很多企业通过海外绿地投资、并购等方式建立起自己的销售渠道和网络,从而大大加快了我国商品“走出去”的步伐并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第二,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长期占据价值链高端不同,长期以来我国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土地价格等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在全球价值链中我国主要承担附加值较低的加工制造环节。由于价值链高端的研发、设计、营销环节大部分集中在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手中,我国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中的收入占比较低,仅仅是赚取微薄的加工费。随着我国劳动力、土地成本不断上升,环境保护与治理要求越来越高,以往这种以加工制造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模式很难适应我国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我国产业和企业不断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而全球价值链高端主要集中在价值链两端的生产性服务业。因此,一方面我国正在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不断引进高端服务;另一方面还要积极谋求企业“走出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这既有利于推动我国各类企业“走出去”服务国外市场,又有利于更好利用国外先进的服务生产要素,助力我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第三,促进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经济增长动力更多地依靠创新、结构升级和效率提升。而服务业无疑是一片创新蓝海,服务业融入国际市场又将促进和放大创新成果。互联网企业是我国创新发展最快的服务行业之一,近年来不断出现各种新型服务业态、商业模式,很多都是互联网企业的创新成果。另外,许多高端服务业本身就是创新行业,比如研发服务业、设计行业、创意产业等,这些新的商业模式、服务业态、技术又通过服务跨国贸易或对外直接投资走向海外,进一步扩大创新成果,从而更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二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推动服务业更好“走出去”,是服务业国际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提升服务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推动我国服务业企业更好融入国际市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积极利用我国制造业全球化发展的相对优势带动服务业融入全球化分工。相对于服务业,我国制造业已经全面地融入了全球化生产,因此应积极充分利用制造业全球化发展的优势,通过制造业“走出去”带动我国法律、咨询、金融、研发、设计等服务环节更好“走出去”。二是在融入国际市场进程中,要顺应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趋势,从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型,为客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比如设备制造业可以发展租赁、金融、维修、安装、售后等一系列服务。三是强化服务业内部相关行业协同“走出去”,并形成不同行业或不同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四是继续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我国服务业与其上下游产业协同“走出去”。五是充分发挥数字化在服务业开放中的作用。在数字化时代,服务贸易的传统组织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贸易形式不再拘泥于跨境交付、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和境外消费四种形式,也由此诞生出来一种全新的业态——数字贸易。数字贸易兴起的直接原因在于数字经济的发展,而根本原因是技术创新引发的生产组织方式的深度变革。从世界发达国家的产业动向来看,其无一例外都把发展数字贸易及国内规则的国际化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因此,在扩大服务业开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数字贸易的发展及国际规则的变化,积极鼓励新业态发展,并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为数字经济的国际规则制定贡献中国智慧,为我国服务业企业全面融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