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6月24日,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的第186期“经济每月谈”在京举办,本期活动的主题是“‘人工智能+’的实践和前景”。会议由国经中心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王一鸣主持。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标准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提出到2026年,引领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快形成。腾讯研究院副院长刘琼认为,加快人工智能+落地,关键在于识别出制度性、系统性、长期性的深层次问题,主要有三方面:自研软件应用生态薄弱导致人工智能+落地缺乏系统性支持;数据深层次问题导致企业场景数据储备不足;软硬协同不足导致工程化创新价值难以普惠共享。刘琼建议:一是顶层设计上需要更加包容、鼓励创新试错的环境,着力构建一个拥抱不确定性、鼓励多元探索的生态系统。二是认知上保持合理预期,避免追求一步到位。面对技术的快速迭代,企业应避免步子迈得太大,先完成从0到1的构建,再根据业务复杂度推进模型适配和应用开发。三是破除“重硬件轻软件”的认知偏见,多层次推动软件应用生态可持续发展,夯实人工智能+的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人工智能经济研究室主任张磊表示,当前,人工智能的经验主义范式并不能完全替代人的洞察力。在理论知识加上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内化为实践知识,形成新文科,反而可以将人工智能强大搜索能力和快速验证功能同人类专家独有的洞察力结合起来。这样的复合型新文科人才恰恰是实现创新范式变革、降低创新成本、增强新产业创造能力并最终缓解就业冲击的关键。
北京邮电大学人机交互与认知工程实验室主任刘伟表示,机器人或许具备智力和智能,但还不具备智慧,也就是组织协同的能力。所以,人形机器人要把世界的关系融入到一个家庭里面,这当中的复杂性是超科技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现阶段它可能还不具备量产的条件。刘伟指出,人工智能领域里有一个专业词汇叫“人机环”,仅仅强调机器是片面的,把人形机器人放到环境体系中去考虑,才符合未来发展的方向。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