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10月20日电 (记者 王镜榕)通州·全球发展论坛(2024)于18日至20日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和通州区人民政府共同承办,以“构建发展共同体,共创人类新时代”为主题,包括主论坛和11个分论坛,旨在深入研究阐释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系列重要议题,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向共进。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的千余名外国政要、国际组织代表、驻华使节、知名学者、企业家等应邀而来,共商全球发展,共话人类文明。
10月18日晚,联合国第八任秘书长、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潘基文基金会理事长潘基文出席论坛欢迎仪式,并作特别演讲。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致欢迎辞,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主持欢迎仪式。潘基文表示,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加速推进的美好蓝图下,本届论坛围绕多边主义、全球治理改革、新能源、气候、粮食系统和安全等议题召开,可谓恰逢其时。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继续团结起来、共同前进,为世界和人类提供一个可持续、和平与繁荣的未来,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开创人类美好明天注入崭新活力。
10月19日,通州·全球发展论坛(2024)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肖捷、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陈洲、北京市副市长穆鹏、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外交部原副部长乐玉成、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等中方嘉宾;斯洛文尼亚前总统、世界领袖联盟主席达尼洛·图尔克,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理卓奥玛尔特·奥托尔巴耶夫,韩国前总理、第56届联合国大会主席韩升洙,南非共产党总书记索利·马派拉,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中心)总书记德沃·古隆,波兰前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格泽高滋·科勒德克等外方嘉宾出席论坛。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的千余名外国政要、国际组织代表、驻华使节、知名学者、企业家、社会知名人士与媒体代表参会。
论坛开幕式上,肖捷、陈洲、穆鹏先后致辞。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主持。
肖捷表示,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中国以自身的发展实践及成就充分证明,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近年来,中国以实际行动促进全球发展,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注入中国力量。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应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进一步凝聚发展的国际共识、构建发展的伙伴关系、培育发展的新动能、营造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推动全球共同发展。当前,中国正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将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中国将始终把自身发展置于人类发展的坐标系中,始终把自身命运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与各国共同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陈洲表示,政党是国家政策的源头,政党治理能力与全球发展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不仅为中国发展开辟广阔前景,也将为世界发展注入新动能。希望各国政党构建“共生共长”发展共同体,坚持人民至上,凝聚发展共识;构建“公平公正”发展共同体,践行多边主义,打造合作新模式;构建“普惠包容”发展共同体,加强文明交流,携手推进现代化,为共创人类新时代贡献力量。
穆鹏表示,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与创新精神交融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今天,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日新月异。面向未来,北京市将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和深化国际合作,同世界各国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一同推动绿色发展,共享成功经验,让绿色发展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追求和重要方向;不断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为全球经济注入新动能;持续推进文化交流合作,以文化为桥梁,推动构建多元和谐的全球文化生态。
林尚立表示,本届论坛旨在创新把握当前全球发展形势,坚定发展信心、重塑发展理念、探寻发展路径、共创发展成果,为携手构建发展共同体提供重要智慧和有益借鉴。大道不孤,众行致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让我们携手并肩,团结奋斗,以人类前途为怀、以人民福祉为念,凝聚发展共识,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推动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全球发展共同体。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郑新业发布“通州·全球发展论坛(2024)”报告《人类2050:人与社会全面发展》。报告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为全球发展提供的五大经验:规模化发展经验、均衡化发展经验、和谐式发展经验、稳定式发展经验、和平式发展经验。报告还提出2050全面发展目标四大方向:“集体+制度”导向的世界经济重塑、“集体+技术”导向的全球基建互联、“个人+技术”导向的数字技术发展以及“个人+制度”导向的清洁能源发展,旨在以更清晰、精准的统一标准为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科学演进提供前瞻性指引;并指明2050全面发展目标四大红线:坚决防止大规模世界战争、防范全球性经济危机、警惕技术发展失控危机、避免人为性极端气候灾难,以更好应对全球安全面临的诸多风险和挑战,促进全球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走向一个更加和平美好的未来。
达尼洛·图尔克、卓奥玛尔特·奥托尔巴耶夫、索利·马派拉、德沃·古隆、格泽高滋·科勒德克先后发表主题演讲。
达尼洛·图尔克表示,《人类2050:人与社会全面发展》为“构建发展共同体,共创人类新时代”提供了一份完美答卷,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大学在培育社会领导力、敏锐感知时代重大议题、引领未来发展方面的责任担当。今天,全球化正在进入全新发展阶段,迫切需要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能,特别是要预防出现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战争,更好应对地区性和全球性矛盾冲突;预防出现世界性气候灾害,更好应对气候变化;预防出现全球经济危机,更好推动经济发展。
卓奥玛尔特·奥托尔巴耶夫表示,我们为了共同的目标齐聚本届通州·全球发展论坛,共话全球化发展良策,共谋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中国是世界科技进步的领头羊,在推动先进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放眼未来,政府和教育机构应形成合力,把握“教育、发展、研究”三个关键词,重视基础研究,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打造卓越的科技创新平台,汇聚全球人才智慧和力量,携手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索利·马派拉表示,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重大历史转折点,资本主义制度自身固有的弊端不断显现和加重,出现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系统性危机。这激发我们对全球发展与治理体系变革进行深入思考。“求发展”是“全球南方”的核心议题和共同话语。“全球南方”应携起手来、团结合作,把握好这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持续推动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推动世界繁荣发展、共创人类美好未来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德沃·古隆表示,在全球发展面临多种挑战的大背景下,本届论坛的召开和报告的发布对于凝聚各方共识、共建美好世界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已经在开展南南合作、解决绝对贫困、推动科技创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更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和平是各国友好合作的基础,也是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前提,只有维护好和平稳定才能真正共建命运与共的繁荣世界,期待与会各方加强对话交流、思想碰撞,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格泽高滋·科勒德克表示,中国的发展之所以为世界所瞩目,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不仅发展自己,也展现出了积极拥抱世界的大国担当,为全球经济增长不断注入新的动力。本届论坛以“构建发展共同体,共创人类新时代”为主题,充分凸显出学界和思想界在回应全球发展议题中应当承担的重要使命。面对贫困、不平等、绿色发展、气候变化等全球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凝聚共识、加强对话,以理性对抗冲突,以合作谋求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战略与发展委员会、“通州·全球发展论坛”国际顾问委员会成立,达尼洛·图尔克,卓奥玛尔特·奥托尔巴耶夫,索利·马派拉等受聘为两个委员会的首批委员。达尼洛·图尔克受聘为通州·全球发展论坛理事长。
张东刚致闭幕辞,并发布本届通州·全球发展论坛面向2050人类全面发展的四项行动倡议。郑新业主持。
通州·全球发展论坛(2024)发布面向2050人类全面发展的四项行动倡议。
第一,共同形成推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最终实现的合力。
持续聚焦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充分评估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更大范围、更广区域、更深层次上凝聚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广泛共识,共同推动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如期实现。
第二,共同分享促进全球发展与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实践经验。
充分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搭建学术研究网络平台,深入研究阐释推动全球发展的理论内涵,构建新的全球现代化和发展的理论体系。充分正视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推动现代化进程中所形成的,包括消除贫困、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在内的丰富实践经验,为促进世界现代化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第三,共同聚焦“2050世界发展”,推动世界朝着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
持续加强对“2050世界发展”道路的探索,将保障人在发展中的各类权利和社会、国家在全球体系中的基本需求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促进到2050年形成更加和谐包容的人与社会新型发展关系和发展成果。
第四,共同防范2050年世界发展红线,避免全球出现重大发展危机。
构筑全球对话网络,建立合作对话平台,健全全球知识界人文交流机制,共同强化发展风险意识,加强对2050年全球发展风险的前瞻性研究与预防,携手共同避免出现全球性、系统性与不可控的发展危机。
通州·全球发展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于2023年创办,由中国人民大学与通州区人民政府共同承办,以“关注全球发展、关怀人类命运”为宗旨,构筑世界各国政界、学术界及商界共商共议全球发展战略问题的高端对话平台,从全球发展、全球安全、全球文明三个维度产出原创性、前瞻性高质量研究成果,为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实践提供理论指引和智力支撑。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