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2月14日电(记者 王镜榕)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文件),这是我国连续20年发出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
如何理解文件出台的背景和新亮点?最新部署与主要着力点?未来又有哪些新趋势和新要求?日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姜长云就相关话题接受本网专访。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最新行动指南
中宏网记者:您怎么解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背景?
姜长云:可以从两方面来看。近年来,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有效应对了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多重困难挑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基础不断夯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取得明显实效,有效防止了规模性返贫;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持续发力,相得益彰。与此同时,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要“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全局出发,作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决策。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实际上是结合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了做好2023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进行的战略部署和具体安排,也是未来一段时期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其发布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坚持不懈地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集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
中宏网记者: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备受关注,今年有哪些突出亮点?
姜长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突出亮点主要有3个。第一,充分体现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要求,在部署相关工作时,注意共同经验、普遍规律与中国特色、时代要求的有机结合。第二,体现了强烈的系统思维,在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目标任务、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时,注意建设农业强国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协同联动,统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需求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第三,立意更高、措施更实,既有“制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推动出台粮食安全保障法”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安排,又有“深入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等现实举措。文件涉及的九部分33条内容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守牢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并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结合起来。
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宏网记者:文件为什么强调要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为此应重点要抓好哪些工作?
姜长云: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善民生福祉的底线要求。当前世界经济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环境风高浪急,乌克兰危机充满变数,新冠肺炎疫情后续影响仍待观察,国际粮食和农产品市场、能源市场、金融市场波动交织叠加,极端天气灾害等影响全球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明显增多。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稳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在此背景下,一号文件要求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有利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确定性,更好地对冲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降低成本和风险,实际上也是坚持系统思维、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举措。
在此方面,接下来应该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和健全辅之以利、辅之以义机制保障的基础上,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二是深入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结合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建立加力扩种大豆油料长效机制。三是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通过发展水稻集中育秧中心、加强粮食烘干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等举措,发挥设施农业对农业产业链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提质增效节本降险的引领带动作用。四是推进大食物观落实落地,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拓展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选择空间。五是坚持产业链供应链思维,并夯实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储备调节、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基础。此外,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还应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结合起来,尤其是要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全球粮食不安全问题很大程度上源自低收入国家、贫困人口买不起粮食。
中宏网记者:文件提出要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怎样看待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挑战和政策选择?
姜长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突出重视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并将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求更加重视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统筹促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并将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这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大战略机遇。除此之外,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还面临两大现实机遇。一是随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战略性成果,新冠肺炎疫情对乡村产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明显减弱,经济回稳向好的基础正在加快形成,有利于优化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营商环境、消费环境和需求环境;二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正在不断拓展城市人才支持乡村发展的路径,近年来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部分农民工向乡村回流的趋势明显强化,可以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支撑。
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挑战是低水平、同质竞争日趋严重,影响其质量、效益、竞争力的提升;相对于国民经济或全国产业发展,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对乡村产业发展的影响,在总体上更加突出。
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注意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并注意培育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做强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带动能力。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要注意继续支持创建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培育引领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骨干和领航力量。要注意推动文化赋能、数字赋能,拓展乡村产业发展的要素支撑,疏通城乡产业融合融通发展路径。结合鼓励乡村企业家成长、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乡村产业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建设水平。此外,引导乡村产业做好“土特产”的文章也是重要的。要注意立足乡土资源,统筹开发乡村多种功能价值,推动乡村产业突出地域特点、特色风情和文化风韵,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发展格局。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更好地跳出乡村看乡村,跳出当地看当地,更好地面向消费者需求,形成市场认可、富有竞争力的产业发展优势和品牌效应。要注意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形成龙头引领、链条延伸、城乡协同、集群提升、网络发展的乡村产业发展格局。
中宏网记者:文件提出要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怎样看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姜长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首先应该是坚决守住了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的乡村。在此基础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还应突出宜居、宜业、和谐、美丽4大特点,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乡村,有适宜的居住环境、适宜的就业环境,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各具特色之美,且协调有序、和谐兼容。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需要加强村庄规划建设,优化村庄布局,强化乡村特色风韵,并推动村庄规划布局与区域城镇体系布局协调联动。要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整治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等突出问题,巩固提升农村“厕所革命”成果,促进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要持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要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鼓励利用大数据等优化乡村公共服务能力。要实施农村妇女素质提升计划,切实加强县域内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托幼助残能力建设,引导其优化空间布局,并与区域人口、村庄规划布局协调起来。推动城市向农村延伸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下沉基层,增强服务普惠性、体验性和有效性。
拓宽致富渠道,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中宏网记者:文件为什么提出要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为何重要?应该怎样做到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姜长云: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在总体上呈现放缓趋势,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导致这种趋势更加突出,还增加了农民收入增长的波动性。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仍然不足,地缘政治风险、极端天气灾害、全球通货膨胀治理、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仍然存在诸多不稳定难预期因素。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交织叠加,更容易转化为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制约。因此,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更加重要。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要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农业经营增效为重点,全面挖掘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潜能。要鼓励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全面改善农民工就业和生活环境,进一步落实稳岗纾困和对中小微企业稳岗倾斜政策,促进农民工就业稳定。要注意维护好超龄农民工和灵活就业农民工的就业权益。加强乡村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乡村产业园等乡村基业创业载体建设。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鼓励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要注意发挥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对促进农民增收的助推作用。
中宏网记者:文件提出要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怎样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姜长云:当前,我国城乡发展已经进入城乡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阶段,许多“三农”问题需要跳出“三农”看“三农”,从城市发展中找答案。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是实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的重要抓手,也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工程。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要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注意发挥县城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的枢纽作用,培育中心镇、中心村在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中的战略节点功能,推进县域城乡规划有效融入都市圈、城市群战略,并与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协同联动。要注意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城乡要素有序流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深入推进县域农民工市民化,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同常住人口挂钩、由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要梯度配置城乡公共资源,鼓励打造城乡学校共同体、医疗卫生共同体、养老服务共同体。推动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优化布局,注意发挥县城和中心镇、中心村对优化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引领作用。
中宏网记者:结合“中央一号文件”部署的重点工作,各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做到“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
姜长云:为此要注意把握好以下问题。第一,注意夯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防止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第二,协同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促进乡村五大振兴联动发展,让农民更多分享激发乡村多种功能价值的成果。第三,完善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服务主体、乡村企业和工商资本通过带动农村中小微企业融合融通发展、为农民提供就业增收和创业机会、加强农业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和农民工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发展等方式,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并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完善制衡机制,有效防止工商资本、外来企业坑农害农和破坏乡村生态环境的行为。第四,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鼓励通过“三变”改革等方式,探索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中宏网版权和免责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