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11月16日电(记者 王镜榕)2022年11月6日,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2022年10月份全球制造业PMI为49.4%,较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连续5个月环比下降,继2020年7月以来首次降至50%以下。其中欧洲制造业PMI连续3个月在50%以下,且降至48%以下的较低水平,制造业下行压力继续加大,10月对欧元区的出口对我国出口的拉动由正转负;美洲制造业PMI连续5个月环比下降,降至50%附近,制造业增速持续放缓,9月对美国的出口对我国出口的拉动转负。
宏观基本面或进入“内升外降”阶段
“目前全球经济收缩压力加大,我国面临的外需下降,未来我国宏观基本面或进入‘内升外降’阶段。”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何青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强调,未来中国出口的下行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大,中国经济对“内循环”的依赖将显著增强。以中国出口额加权的主要国家PMI指数对中国出口有约3个月的领先性,该指标从今年6月开始快速下滑,10月我国出口增速出现超预期回落,以美元计价的中国出口同比下降0.3%,未来出口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大。
“10月经济依然受到内外部多重负面冲击的压制,内部依然是疫情大面积的爆发、愈加严格的疫情防控举措和始终未能扭转的房地产下行趋势,再次打击了国内需求,继续给中国经济带来压力,供应链的稳定性也受到一定削弱,对制造业乃至服务业均形成一定不利影响,使来之不易的复苏势头出现反复。”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王军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指出,消费年内再次出现月度负增长;外部则是在美联储持续激进加息预期影响下,全球经济衰退风险上升导致的外需走弱,出口出现超预期快速回落,当月出口和进口都录得了两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
“‘内升外降’格局下,宏观政策应当坚持‘以我为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何青告诉记者,从历史经验看,历次全球金融危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应对外部冲击、稳定经济运行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从总需求不足转变为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治本之策。
“提升内需,消费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刺激力度,提升消费对GDP增长的比重恢复到相对正常水平。”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助理研究员胡通告诉记者,在新一轮疫情冲击下,房地产相关行业的市场消费以及餐饮、旅游等接触类消费受影响较大,并且居民的名义可支配收入增速低于名义GDP增速,收入对消费支撑不足。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1.3%,但是去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4.8%,这反映了消费还没有恢复到相对正常水平。
那么,如何提振消费?胡通认为,一是可以致力于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这部分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最强,可以实施收入补贴鼓励消费;二是控制物价,10月份CPI环比上涨0.1%,同比上涨2.1%,扣除食品和能源后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6%,涨幅与上月相同,国内应当继续坚持以我为主,控制物价在合理水平,提振消费水平;三是对于汽车消费等领域,可以采取扶持和刺激措施,通过补贴特定消费领域提升消费水平。
高质量利用外资促进高质量发展
“整体来看,投资整体保持稳定,基建投资略有加快、继续发挥托底作用,制造业投资继续回落,房地产投资依然深陷泥潭、尚未见底,”王军告诉记者,1-10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8%,比1-9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2.3%(比上月加快0.1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下降26.1%(比上月放慢0.2个百分点)。投资结构继续有所改善,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较快,特别是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0.5%(比上月加快0.3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3.6%(比上月加快0.2个百分点)、14.0%(比上月加快0.6个百分点)。
在何青看来,提升内需,投资方面,目前基础建设投资的支撑作用十分明显,未来可以在第三产业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领域加大投入。前三季度基建投资同比增速8.6%,9月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速达到了10.1%,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提升到6.3%的水平,工业生产已经回升到常态化水平,制造业投资的支撑作用也已经非常明显。
“但是基建投资多数项目周期长、见效慢、收益低,会带来一定的中期债务压力,如果第三产业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能够加速企稳,就不需要基建投资过度放量。”何青表示,11月8日,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宣布将继续推进并扩大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支持包括房地产企业在内的民营企业发债融资,此举是融资端纾困政策的加码,有利于提高房企债券融资的效率与规模,向外传递出政策对民营房企纾困和融资支持的态度,将对居民的房价预期与购房意愿产生积极作用。
10月25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就进一步加大制造业引资力度推出了15条举措,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利用外资工作的方向和重点任务。“这是二十大后第一个展示我国开放的重磅举措,不仅向外界传递了中国持续开放的积极信号,直接向外资尤其是制造业外资喊话,而且也是间接对金融市场的一种回应。”王军告诉记者,此次政策特别注重提升外资质量,呼应了二十大报告提到的高水平对外开放,这也必然包含着我国利用外资在保证数量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提升质量。
“此次措施还列出了在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方面重点鼓励的方向,在绿色节能以及在促进中国技术创新方面也给出了明确的指引,这意味着,吸引外资也已经不会是过去那样粗放的方式,而是希望通过高质量利用外资来促进中国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历程。”王军预计,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相关部委还会就改革开放、建立统一大市场以及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出台更多具体的措施。
“随着一系列开放政策的推进和落地,中国对外开放和深化改革的决心会越来越明确,也会更好地打消外界的疑虑,为外资注入更强的信心和动力。”王军强调,事实上,中国重点鼓励的方向,也正是外资瞄准的机遇和未来。他们看好中国的理由,也不再仅仅只是市场,还有成熟完善的产业链生态,以及可以向全球输出的创新力与中国方案。在中国深耕多年的外资,正在加速升级在华战略,以更加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姿态,融入中国的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
以我为主,致力于提升国内经济大循环水平
“未来宏观政策应坚持以我为主,致力于提升国内的经济基本面,提升国内经济大循环水平。”胡通指出,10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2%,比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从制造业PMI五个分类指标看,制造业的生产和新订单、从业人员指数均有所下降,说明景气度有所降低;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7.7,虽然降幅略有收窄但是仍低于临界点;供应商配送时间比上月下降1.6,说明疫情等因素对交货影响仍在继续。
“财政政策方面,未来可以充分发挥广义财政工具作为基建项目主要资金来源的作用。”胡通指出,目前地方政府收入能力下降,支出压力不断提升,下一步财政支出应该以中央财政作为主体,同时加大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转移和直补,使地方支出与财政承受能力相匹配。此前推出的政策性银行8000亿信贷额度、3000亿政策性金融工具,以及5000亿新增专项债限额,将对四季度财政支出形成有力支撑,进而推动四季度基建增速持续高增,有助于全年基建增速达10%以上。
“目前我国通胀压力较低,未来货币政策仍有较大空间。货币政策应当坚持总量调节的核心功能,加大对民营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坚持以总量为本,结构为辅,以价格型工具为主,数量型为辅;”胡通强调,货币政策应坚持“适时适度、精准施策,不搞大水漫灌”,提升改善经济景气程度,对人民币汇率提供更根本的支持。
“美元加息背景下,降低政策利率虽然会扩大利差,但是从历史经验来看,对人民币汇率和资本流动影响更大的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国内经济景气程度,利差的影响在其次。”何青告诉记者,虽然近期相对美元人民币出现了快速的贬值,但是人民币实际汇率并没有贬,特别是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有效汇率并没有贬,相比之下日元、欧元、英镑的贬值幅度都大于人民币,这背后正是国际对中国经济基本面信心的体现。短期的人民币贬值虽然会导致出口总额的下降,但是中长期看有利于提升出口竞争力,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保持适当宽松的环境从中长期看有利于经济增长。
中宏网版权和免责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