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8月21日电(记者 王镜榕)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8月18日在北京以视频方式主持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成果落实协调人会议。论坛非方共同主席国塞内加尔外长艾莎塔以及历届中非合作论坛非方主席国、非洲各次区域代表、非盟委员会代表、非洲各国驻华使节与会。
近日,中宏观察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宋微就相关话题接受本网专访。
应对全球化挑战 谋求共同发展
中宏网记者:王毅外长表示,去年11月,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在达喀尔成功举办,习近平主席宣布启动中国对非合作“九项工程”。会议对弘扬中非传统友谊,巩固中非团结合作,推动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您能否介绍下有关中非共同倡议启动“中非合作论坛”及其具体运行情况?
宋微:由于非洲是由50多个既有共性又具特色的国家组成的大陆,要推动非洲发展仅仅依靠覆盖面有限的高层互访远远不够。因此,为进一步加强中国与非洲国家在新形势下的友好合作、共同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谋求共同发展,在中非双方共同倡议下,“中非合作论坛”应运而生,成为中国主动倡议的、第一个没有发达国家参加、规格高、规模大、涉及面广的地区合作机制。
根据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部长级会议上通过的《中非经济和社会发展合作纲领》规定,中非双方同意建立后续机制,定期评估后续行动的落实情况。2001年7月,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磋商会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举行,讨论并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后续机制程序》。2002年4月,后续机制程序正式生效。中非合作论坛后续机制建立在三个级别上:部长级会议每三年举行一届;高官级后续会议及为部长级会议做准备的高官预备会分别在部长级会议前一年及前数日各举行一次;非洲驻华使节与中方后续行动委员会秘书处每年至少举行两次会议。部长级会议及其高官会轮流在中国和非洲国家举行。中国和承办会议的非洲国家担任共同主席国,共同主持会议并牵头落实会议成果。部长级会议由外交部长和负责国际经济合作事务的部长参加,高官会由各国主管部门的司局级或相当级别的官员参加。
除上述三个级别的机制性会议外,根据中非关系发展需要,中非双方将2006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论坛第三届部长级会议、2015年12月在约翰内斯堡举行的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和2018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论坛第七届部长级会议升格为峰会。2006年北京峰会并决定中非外长在每届部长级会议次年的联合国大会期间举行集体政治磋商。
此外,随着中非合作不断拓展和深化,中非民间论坛、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中非部长级卫生合作发展研讨会、中非媒体合作论坛、中非减贫与发展会议、中非合作论坛-法律论坛、中非地方政府合作论坛、中非智库论坛等中非合作论坛分论坛陆续成立。
中非合作实现全面飞速发展
中宏网记者:回顾二十多年的发展,怎么看中非合作论坛推动非洲发展取得的新成果?
宋微: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推动下,中非合作全面展开、飞速发展。
在落实对非优惠贷款政策方面,2004年,中国先后向46个非洲国家提供各类援助167笔,在29个非洲国家承担了42批一般物资项目,在27个国家承担了38个技术合作项目等。通过这些援助,中国帮助非洲国家兴建了一批道路、学校、城市供水、医院等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项目。在减免债务方面,自第一届中非合作论坛召开到2002年底,中国已与31个非洲国家签署减债协议,共减免债务105亿元人民币,提前兑现了减债承诺,赢得了非洲国家的广泛赞誉。2005年,中国继续向非洲承诺,在两年内,中国免除或以其他处理方式消除所有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非洲贫穷国和2004年底前对华到期未还的全部无息和低息贷款。在34个非洲重债国中,绝大部分国家都与中国有外交关系,因此,这项举措可以大大减轻非洲国家的债务负担。从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到2008年,中国与28个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签署了免债协议书,完成了大半的减债承诺。
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中国进一步加大了对非洲的人力资源培训。中国在2000年的“中非合作论坛”上宣布设立“非洲人力资源开发基金”,到2002年,中国共举办4期非洲经济管理官员研修班,来自38个非洲国家的近87名经济官员参加了培训;以及8期专门面向非洲学员的专业技术培训班,来自35个非洲国家的262名学员参加了农业、沼气、太阳能等30个专业的技术培训班。为落实2003年“中非合作论坛”上为非洲国家培训、培养1万名各类人才的诺言,2004年中国在“非洲人力资源开发基金”基础上增加资金投入,设立“对外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部际协调机制”。截至当年中国共接收2446名非洲学员来华培训。同年中国商务部为非洲举行培训班100期,培训各类人才1600多人。从2006年到2008年,中国共举办非洲培训班165个,为几乎所有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共培训4150人。除了举办专业研修班,中国还设立政府奖学金,鼓励非洲留学生来华学习。2000年到2005年间,有7562人次非洲留学生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2005年,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非洲学生总计1367人。落实2006年北京峰会上中国领导人的承诺,中国对非洲学生发放的政府奖学金达到4000人次。此外,为加强同非洲的职业教育合作,中国还建立了专门的教育援非基地。2003年初中国教育部在天津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第一个教育援非基地,主要负责对非洲国家的职业教育进行师资培训、派遣援非职业技术教师,为中非职业教育合作提供咨询等任务。
在人道主义援助方面,中国也加大了对非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的力度。2003年,非洲之角和非洲南部遭遇罕见旱灾,1000多万人面临饥荒。中国立即向津巴布韦、厄立特里亚等六个非洲国家提供1.8万吨的玉米。为缓解几内亚的粮食危机,中国向几提供了220吨大米。为援助受乌干达北部叛军袭扰而流离失所的难民,中国不但向乌干达政府提供了一批日常生活物资,还向流入索马里的难民提供一批蚊帐、毛毯等人道主义物资援助。对于非洲地区高发的传染病,中国也积极开展医疗卫生援助。截至2005年底,中国在非洲35个国家派有36支医疗队,近900人,分布在94个医疗点。仅2008年,中国援非医疗队就为40多个非洲国家的120万患者实施救治,开展约10万例手术,抢救约3万人次危重病人。
在援非人员派遣方面,中国政府还启用援非青年志愿者的方式。2004年中国除派遣300多名农业专家以及60多名职业教育教师赴非洲国家外,还启动派遣援外青年志愿者计划。2005年,中国首次派出12名志愿者赴埃塞俄比亚工作。在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上,中国承诺向非洲派遣300名青年志愿者,到2008年中国共向3个非洲国家派出75名青年志愿者。
在经贸合作方面,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框架之下,中国和非洲的经贸合作朝着机制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2000年第一届中非合作论坛宣布,中国与20多个非洲国家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在11个国家设立“中国投资开发贸易促进中心”。2003年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上,中国给予非洲部分最不发达国家部分对华出口商品零关税待遇。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上,为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设立“中非发展基金”。基金于2007年6月开业运营,首期资金达10亿美元。基金投资非洲的第一个项目是“加纳燃气联合循环发电一期工程”,此后不断投资新的项目。此外,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还设立总额为10亿美元的“非洲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贷款”。在中非双方的积极鼓励和推动下,非洲逐渐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新兴目的地之一。截止到2014年底,中国对非洲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流量35亿美元,同比增长19%。在非洲兴业的中国企业已超过2500家,涉及金融、电信、能源、制造、农业等诸多领域,为当地直接创造了十余万个就业岗位。中方进一步向非洲产品开放市场,与中国建交的30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全部享受60%输华产品免关税政策,受惠产品数目增至4762个。
中宏网版权和免责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