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7月10日电(记者 王镜榕)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近日应约与美财政部长耶伦举行视频通话。双方就宏观经济形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议题务实、坦诚交换了意见,交流富有建设性。双方认为,当前世界经济面临严峻挑战,加强中美宏观政策沟通协调意义重大,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有利于中美两国和整个世界。中方表达了对美国取消对华加征关税和制裁、公平对待中国企业等问题的关切。双方同意继续保持对话沟通。
“中美双方领导人日前就宏观经济形势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进行讨论,”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高级研究员何青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强调,美国依据“301调查”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的两项行动也将分别于今年7月6日和8月23日结束。而美国正面临严重通胀压力,取消对华加征关税和制裁、公平对待中国企业等问题值得关注。
“美国通胀愈演愈烈,尽管采取加息进行缓解,但依旧处于近40年来顶峰,不仅引发消费者和企业对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担忧,负面效应也外溢至全球经济,加剧全球经济波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助理研究员蒋东明告诉记者,美国通胀推高原油、粮食等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增加贫困人口的生存负担;掌握核心技术的上游国家因产品价格上涨获益,但侧重加工制造业的中下游国家面临原材料成本上涨和产品价格不确定的双重困境;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或引发新兴市场国家大量资金出逃,造成金融市场动荡。
“而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等不确定性因素同时存在,加剧了欧美各国的全球性通货膨胀,如何应对本次通胀成为世界各国关心的议题。”蒋东明强调。
“进中求稳是全球经济共同的期待,而作为120多个经济体的主要贸易伙伴、60多个国家的第一大出口国,中国在平抑通胀压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何青指出,一方面,中国有效应对输入型通胀压力,在积极保障能源、粮食和基本消费品的供应和销售的同时,加强市场监管、稳定市场信心,始终保持国内物价平稳。另一方面,中国是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环节,尽管目前生产成本走高,但生产环境稳定、制造业规模成熟、产能充足有活力等优势保障了全球商品的稳定供应。尤其在新冠疫情以来,中国稳住国内供给和物价水平的同时,不仅没有限制或中断重要消费品的出口,还保持了相对低廉友好的价格,是当前缓解全球通胀压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因此,需要正视中国在推进世界通胀平稳着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良好的贸易往来、坚实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不确定的风险和困难。
“当前的阻力在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对华加征关税是持续通胀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蒋东明认为,加征关税直接造成消费品、原材料和中间商品、生产设备等资本品价格上涨;也会迫使美国企业被迫转移进口来源、改变原有生产结构、调整商业布局和产品定价,产生诸多隐性成本也会间接抬升物价。美国商业部经济分析局的测算表明美国对中国征收关税造成的商品涨价约0.678%;中国银行战略研究部暨纽约研究中心指出美国对中国进口产品关税增加将使CPI上升0.3%~0.7%左右,影响十分明显。而旧金山联储的Shapiro(2022)对美国PCE同比增速分解后发现供给冲击能解释当前通胀的一半以上,因此,美国当前的通胀体现了供给端的薄弱,亟需外部力量提供支持。
“美国当前的最优策略是以商品供给作为出发点,取消制裁并降低关税,借助中国在商品贸易和产业链供给方面的优势,为经贸合作创造氛围和条件,对缓解其自身和全球通胀压力有重要意义。然而,减税措施在时间上和实施方式上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何青认为,消费品关税下调的可能性高于资本品及工业品,调整关税或是美方在实现战略目的和短期遏制通胀目标之间的权衡之举。尽管调整关税政策有利中国出口,以及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形成,但可能会伴随美国进一步升级其他对华限制措施,从而平衡其国内鹰派压力。例如,美国可能发起另一项针对中国产业政策和政府补贴的301调查,而中国企业对美业务与合作也可能面临更多限制。
“总的来看,美国调整对华关税迫在眉睫,以保障商品供给为出发点,缓解其国内严重的通胀压力;取消制裁、降低关税尽管有利于我国出口,但也可能存在变相制裁和制约。”蒋东明强调,因此我国在争取良好的贸易环境的同时,也要毫不喘息地发展并提升新兴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以更好地应对中美贸易谈判的不确定性。
中宏网版权和免责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