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10月14日电(记者 王镜榕)中央人才工作会议9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中宏观察员 张瑾
日前,中宏观察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瑾就相关话题接受本网专访。
打造世界一流创新生态环境
中宏网记者: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集中国家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您对此有何建言?
张瑾: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集中国家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并作出重要部署。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用人主体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确保下放的权限接得住、用得好;用人单位要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用不好授权、履责不到位的要问责。
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要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同时要建立健全责任制和军令状制度,确保科研项目取得成效;要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优化整合人才计划,让人才静心做学问、搞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搭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是为人才建立充分发挥作用提供平台和机会。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为人才架起国际化、全球化合作的桥梁,整合全球创新资源。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搭建世界一流科技创新平台,目的都是为人才打造世界一流创新生态环境,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团结和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
加快建立创新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中宏网记者:要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您对此有何解读或建言?
张瑾:第一,遵循科研规律和创新发展需要,推动科技人才评价转向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导向。评价体系具有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评价什么就得到什么。我国在人才评价体系改革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已不再将论文、专利、头衔等情况作为申报项目的限制性条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和评审实行代表作评价制度,代表性论著上限由10篇减为5篇;国家科技奖励评价中强调突出实际贡献,淡化"帽子""奖项"作用,不再填报是否曾获得省部级奖等内容。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坚守学术诚信为基础,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有效发挥同行、用户、市场、社会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有效反映科技成果的原创性、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社会效益。评价体系对于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推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
第二,分类设置指标体系并建立相应的动态调整机制。对基础研究人才,宜以同行学术评价为主,强化国际同行评价,着重评价其提出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能力、成果的科学价值、学术水平和影响等。对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突出市场评价,着重评价其技术创新与集成能力,取得的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技术突破、成果转化实效、对产业发展的实际贡献等。对从事社会公益研究、科技管理服务和实验技术的人才,强化用户和社会评价,重在评价考核工作实效、服务质量、支持能力。积极探索制定有利于专注研发、潜心研究的科研人员发展的评价办法,有利于成果转化的评价办法。对各类人才还需要突出品德评价。
第三,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方法。一是优化评价周期。尊重不同类型人才成长发展规律,科学合理设置评价考核周期,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相结合,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克服评价考核过于频繁的倾向。可适当延长对基础研究人才、青年人才等评价考核周期,鼓励持续研究和长期积累。二是畅通评价渠道。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所有制、身份、人事关系等限制,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新兴职业等领域科技人才申报评价渠道。三是公平公正公开。提高评价质量和公信力,建立评价专家责任和信誉制度,实施退出和问责机制。
中宏网版权和免责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