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11月29日电(记者王镜榕)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出战略部署,明确了主攻方向和重要着力点。
全会强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这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需要,而且将更好造福各国人民。"中国国家领导人的这个"金句",一语道破"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辩证内涵。
日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黄金秋就相关话题接受本网专访。
中宏网:在双循环新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的当下,您觉得最需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应对或者说从那几个关键环节发力?
黄金秋:结合双循环新发展战略的要求、特点、愿景等,针对目前存在的短板、困难、挑战等约束条件,建议如下:
第一,坚定不移推动思想解放。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双循环的一个重要要求和显著特征是: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顺畅流动。而这与人的思想解放程度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一是应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打破束手束脚、瞻前顾后的条条框框,牢固树立只要法律、政策、规定没有明文禁止,均鼓励探索和实践的理念,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创新要素、创新精神竞相迸发。二是进一步健全可操作的容错纠错机制和干事创业激励机制,让广大干部心无旁骛投身工作中去。三是以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为准则,进一步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尊重企业家,激励全球范围内企业家在我国想投资、敢创业、能发展。
第二,坚定不移对外开放。越是国际大循环受阻,我国应越是敞开胸襟,通过主动加大对国际开放力度,推动市场主体之间相互竞争、实现资金、技术、管理、制度的引进和作用发挥。一方面,凡是能对外开放的领域,如能源、电信、公用事业、交通运输等,应下决心冲破行政壁垒和政策歧视,勇于打破固有利益格局,秉持竞争中性原则,一视同仁向外企、国企、民企开放。另一方面,应突出更好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扮演有为政府和有限政府角色,尽量减少对市场经济主体干预,放松管制,实行自由进入与退出,构建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
第三,坚定不移加强科技攻关。中国国家领导人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在信息革命浪潮中,谁掌握核心技术,就占领了未来领先发展的主动权。构建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战略角度而言,内循环是基础,是为了以后能更好地融入、引领国际循环。而通过核心技术驱动内循环是必经之路。一是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在国之重器领域加强科研攻关,不仅在西方国家垄断的领域取得突破,更是朝着重新塑造新技术体系而努力,对原有体系进行替代,实现弯道超车。犹如,智能手机、数码相机不是对原有模拟手机、胶卷相机的改进和完善,而是对其淘汰和抛弃。二是面向未来新兴领域,注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使用,注重对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激励,发挥人才驱动科技研发引领作用。三是加强基础研究,实现重大理论突破,推动理论向技术革新转变,研发出颠覆性、杀手锏技术、非对称性技术。
第四,坚定不移对内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依赖于劳动力、资源、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的边际增长、自由流动、优化配置。这需要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打通要素释放这个堵点。围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开展探索实践,盘活巨大土地市场资源,促进土地要素自由流动,并进而诱致低中端劳动力在城乡之间流动。推进束缚资本、资金、企业家、科研人员、技术等各类要素的制度性改革,比如,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投融资制度改革、技术产权交易制度改革、国资国企改革等。通过打造政策高地和发挥制度优势,虹吸全球优质要素向我国汇集,形成各类要素顺畅流动、优化配置、促进发展的蓬勃局面。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