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11月26日电(记者王镜榕)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出战略部署,明确了主攻方向和重要着力点。
全会强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这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需要,而且将更好造福各国人民。"中国国家领导人的这个"金句",一语道破"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辩证内涵。
日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黄金秋就相关话题接受本网专访。
中宏网:任何一项政策或战略的实施都会带来一定影响,有些影响可能还会相当深远,您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及发展怎么看?
黄金秋:确实,双循环战略的实施,既会产生短期影响、也会影响长远;既有促进经济发展作用的一面,也难免有经济转轨过程中的某种程度的阵痛。但总体而言,机遇大于挑战。
第一,经济增速下降带来的短期考验。保持GDP一定增速,是稳就业、保民生的重要保障。随着诸多经济体负增长、国际贸易壁垒增加、经济往来政治化干预,外部需求动力减弱和国内市场繁荣的时滞性,难以预测今后我国GDP增速能否继续保持6%左右中高速。因此,我国GDP增速的下行将会引致大学生及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难、企业可提供岗位数锐减、企业投资预期信心下调、国民收入下降、财政支出压力增加、社会治理难度加大等短期考验。其持续时间的长短,目前来看难以设定区间,因为其主要依赖于外部经济环境的改善以及国内大循环的顺畅程度。
第二,经济结构调整伴随的短期阵痛。如前所述,随着国际大循环为主转向国内大循环为主,几乎经济社会所有方面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由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法治化水平、制度性成本、供需结构、经济增长方式等构成的经济结构,会因战略的转向而进入一个崭新的经济环境,其会经历诸多的不适应、非主动调整、积极融入等过程,而这个过程不可避免伴随着短期脱节而带来的阵痛。比如,国际大循环时,海外市场高端芯片不断供,很难迫使国内企业在享受舒适的同时痛下决心自主研发,而在国内大循环环境下,高端技术堡垒反而会催生行业成长与重塑,甚至导致产业制度的强制变迁,倒逼包括体制机制的改革、专业人才培养、基础研究等领域的革新,进而产生点多面广的深远影响。
第三,需求和供给有序互动的长远趋势。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在双循环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行之前,由于国内消费和国际国内供给在种类、品质、数额、地域分布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错配和扭曲,因此由需求和供给推动的动态均衡质量不高、效果不明显。而在如今双循环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两个战略共同作用下,一方面,内循环为主的导向激励国内生产企业更加注重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种类的丰富、技术的应用、标准的规范;另一方面,通过国民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放松最终消费约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同等举措,能开辟巨大国内需求市场,激发不同市场主体敢消费、能消费、想消费,从而推动需求和供给结构的适配性、协调性、互补性。
第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长远契机。除了带来短期严峻考验或负面影响外,战略的互换更会孕育无限机遇。历史上,每一次经济危机过后都会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生产方式的出现和全新革命。这是因为,经济环境的改变必然意味着诸多经济变量改变,新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相较于原变量的相互作用,会生产更优的经济结构、更高的发展质量。过去我国"两头在外"的外循环模式倘若再延续一段时间,尽管这种路径依赖模式仍会对中高速的经济增长有所贡献,但必定产生经济增长方式得不到根本转变、技术及制度驱动高质量发展不会提前到来、对内深入推进改革动力难以持久强劲等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战略的调整能够在某些领域倒逼我们自身做出刮骨疗伤的改革和推陈出新的改变,从而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