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11月19日电(记者王镜榕)十九届五中全会总结了“十三五”时期的主要成就,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明确“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并为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绘制蓝图。
专家指出,在“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中,关于对外开放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及形成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日前,江苏大学财经学院教授孙华平就相关话题接受本网专访。
构建双循环新格局迫在眉睫
中宏网记者:十九届五中全会后,国家领导人近日赴江苏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您对当前形势下推进双循环新格局怎么看?
孙华平:11月12日至13日,国家领导人赴江苏考察调研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工作时强调"既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又要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鼓励江苏"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8月24日"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特别强调"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实现内涵型增长正当其时。
今年以来中美贸易争端日益加剧,加之突发的新冠疫情加深了人们对经济增长放缓的担忧。百年一见的疫情深刻影响了经济主体的行为和预期,全球经济系统正在重塑。从生产的价值链分布角度来看,过去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是我国逐步嵌入全球经济大循环的过程。在这过程当中,我国已经跃迁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同时也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但另一方面,嵌入全球价值链的风险也日益暴露,国内某些产业的低端锁定效应也越发突出,某些区域的发展存在日益萎缩的窘境,同时技术创新的"卡脖子"现象愈加明显。因此,依托双循环实现内涵型增长、构建自主可控安全的区域产业体系不仅十分必要,而且迫在眉睫。
双循环战略的提出是以解决中国经济系统的结构性问题为导向、以实现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国际竞争力为目标的。所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对全面推动我国开放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双循环的战略内涵与实现机制
中宏网记者:从深耕科研一线的经济学者,您对双循环的战略内涵与实现机制怎么理解?
孙华平:党中央提出的"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基于对当前形势综合判断而形成的最新战略部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通过"三来一补"等贸易形式逐步与欧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形成了良好互动,通过知识溢出实现了经济系统的逐步跃迁与动态升级。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不仅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同时也扩大了就业,搞活了市场,产业体系逐步完善,这个阶段可以称之为外循环为主的经济增长阶段。但进入经济新常态后,供给侧改革成为重要的战略方向,而内需的持续扩大成为战略基点,以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成为新时代的鲜明特色。
双循环的核心是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产业链的核心是资本化,创新链的核心是商业化,两者融合的前提是市场化,以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的重点是价值链动态升级。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迅速普及,全球电子商务的发展越加迅猛。虽然某些国家采取了逆全球化的一些措施,但是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仍然难以逆转。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是全球化继续深入推进的比较优势之一,目前正是我国完善价值链并提升产业链的最佳时机。如果把国内市场比作血液循环系统的话,全球市场正如呼吸系统所需要的空气一样重要。双循环的两大维度对于构建健康的经济系统都是必不可少的。在新背景下,需要进一步探索构建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良性互动平台,做大做强企业主体,提升产学研协同水平,利用功能性产业政策培育有能企业。具有动态创新能力的跨国企业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角色,也是建立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推动力的内循环体系的基础。
双循环的关键是重塑国内区域市场。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经济需求端需要再平衡,而供给端亟需再整合。在不断扩大内需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市场厚度,拓展区域市场深度,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我国幅员辽阔,产业门类齐全,构建统一大市场不仅有规模优势,还有市场纵深的潜力,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已经奠定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而学习来自发达国家的知识和技术,是实现经济追赶和产业升级的重要保障。因此,持续推动创新要素整合、大力开展开放式创新仍然十分关键。依托国际国内市场利用好两种资源,打造更为高效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是实现双循环有效运行的重要前提。
【专家档案】孙华平,江苏大学财经学院教授、博导,产业经济研究院/低碳经济与环境规制研究所所长。中国系统工程学会能源资源系统工程分会常务理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经济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双法”研究会能源经济与管理研究分会理事、中国技术经济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
中宏网版权和免责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