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11月12日电(记者 王镜榕)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下简称"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出战略部署,明确了主攻方向和重要着力点。
全会强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这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需要,而且将更好造福各国人民。"中国国家领导人的这个"金句",一语道破"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辩证内涵。
日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黄金秋就相关话题接受本网专访。
中宏网:尽管各界对双循环的认识逐步加深,但也存在很多亟待理论层面澄清的地方,您对此怎么看?
黄金秋: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主体行为以及经济现象的复杂学科。由于不同人受过的教育、履历、认知水平不同,对不同研究对象有差异乃至迥异的观点本属正常。但如果在一些基本原理、基本常识上发生偏差,轻则引发误解、重则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必须高度警惕和予以批驳。
第一,内循环为主不是闭关锁国。中央领导同志反复强调,要厘清这个重要概念,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内循环为主在一定意义上指宏观面上的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等经济活动流量的轨迹主要在国内,而不是凡是与经济主体有关的行为均在国内循环。通俗意义上讲,内循环为主实际上是将之前构成GDP的消费、投资、净出口等三部分,演变成主要是消费和投资。这看似脱离了国际市场,远离了国际循环主流。但实际上由于经济规律本身的作用、国际经济联系的复杂性和相互影响,即使一厢情愿人为地自我封闭,也无法做到闭关锁国。因此,应清醒认识到:内循环为主不论是从经济规律而言,还是从现实战略选择来讲,抑或从国际经济活动去考量,都不等于也无法实现闭关锁国。
第二,外循环不是地位下降。有人认为,既然是内循环为主,那么从主要矛盾或从矛盾的主要方面来论,外循环应该是次要矛盾或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即外循环不如以前重要了。其实不然。首先,无论国内内需今后扩大到什么规模,国际需求不管多少都能消化吸收一部分国内需求,进而通过进口拉动经济增长。虽然不能说国际需求越多越好(这会影响国际收支平衡和汇率稳定),但至少说相当数量的国际需求是一个补充,是一个促进。其次,从生产要素的相对成本来说,一国无法实现一个产业、一种产品所有零部件价格最低,其最佳选择理所当然是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如果在外循环阻力不大前提下,面向国外采购仍然是上策。再次,部分领域核心技术突破高端封锁,在眼前通过外循环引进相对来说还是明智之举。因此,内循环为主,还是应做到不能忽视和贬低外循环作用,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只要有能够融入外循环的机会和空间,我们都应该牢牢抓住,取长补短、趁势而上。
第三,双循环不是应急之举。有人认为,我国改革开放至今取得翻天覆地的巨变,很大程度源于充分发挥我国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通过出口加工带动整体经济发展,这充分说明国际市场外循环的关键作用。因此认为,眼前的双循环特别是内循环为主相对而言是短期应急之举,长远来看还是回到外循环为主的老路。这个观点讲对了一半,即前一半正确,后一半错误。如前所述,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的态势,决定双循环战略不仅是"十四五"期间应该遵循的方针,也是今后更长一段时间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从有关资料获悉,部分学者认为双循环战略会延续至2050年。
第四,内循环不是一蹴而就。内循环为主的战略,虽然不是一个新概念或新战略,但重要战略的转轨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观念、行为、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政策的制定以及全社会方方面面产生前所未有的深层次影响,是对既有经济运行体制和社会治理秩序的全新塑造。因而,从一个战略转向另一个战略,是一个破立并举的过程,是一个打破现有利益格局的过程,必将面临很多阻力和掣肘。例如,内循环畅通要求国内市场统一、竞争、开放、有序,而这方面目标的实现显然是一个长期目标。美国虽然也主要依赖内循环,但是其市场经济高度发达是一个必要条件。因此,应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行动准备,正确评估转型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做好转型边推进、边完善、边提升、边巩固的长远工作。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