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11月10日电(记者王镜榕)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下简称"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出战略部署,明确了主攻方向和重要着力点。
全会强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这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需要,而且将更好造福各国人民。"中国国家领导人的这个"金句",一语道破"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辩证内涵。
日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黄金秋就相关话题接受本网专访。
中宏网:结合您对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体会,您怎么解读我国当前形势下打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背景?
黄金秋:中国国家领导人特别强调,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我以为包含四个方面特性。
第一,基于国际政治环境骤变的复杂性。尽管GDP高低并不代表国力强弱,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却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怀有戒心、推出一系列打压措施。再加之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迥异以及国际政治环境复杂性,现阶段我国遭遇西方国家逐渐升温的阻击战以及面临各领域暗流涌动的局部脱钩,既是一种愈演愈烈的担忧,更是一个基本事实。假想通过妥协和退让的方式延缓斗争的臆想只能是徒劳,个人认为,极有可能招致变本加厉的报复和进攻。
第二,基于我国发展阶段的必然性。按照汇率计算GDP,我国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我国GDP或者出口占全球GDP比重较小时,国际市场容量能够吸收我国出口,但当我国出口额越来越多,国际市场无力承载并在国际循环中吸收时,消费的重点由外转内是经济规律使然。日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实行贸易立国战略,通过出口加工品赚得外汇,再进口技术发展制造业,此举造成美国逆差增加,倒逼日本实行制造强国,将扩大出口战略转为扩大内需战略。具体到我国当前发展阶段,既包含自身的客观需要,也有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使然。总体而言,以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客观必然性。
第三,基于后疫情时代的现实性。疫情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外生变量。从目前情况来看,全球今后几年时间极有可能迈入疫情常态化阶段,在此背景下,产品、服务、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受到抑制,必将带来国际循环受阻或减速。因此,寄希望于通过国际顺畅的要素流动,促进国内经济高速增长的先前路径不可持续,与之对应的国内大循环战略,此时由幕后走向了前台。依靠国内超大规模内需市场以及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如中产阶级数量多、市场主体数量多、人力资本丰富、劳动力数量多、高储蓄率等,能够承担起弥补国际大循环的重任。这一点,在疫情发生以来,我国与其他国家各自表现对比中可以得到佐证。我国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控制疫情并实现经济正增长,而其他国家更多是大幅度负增长。
第四,基于高质量发展的前瞻性。对外依存度与国家整体竞争力并无直接因果联系。如,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内循环国家,但其综合实力在全球遥遥领先。朝鲜与之相似,但综合实力却大为落后。新加坡、香港地区等地对外依存度较高,其整体经济发展质量却高于我国内陆地区。东南亚一些国家对外依存度较高,但是属于发展中国家。一个初步判断是:要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延续目前现有的依赖国际市场循环不是最佳选择。与之相反,通过国内大循环带动、促进、乃至主导国际大循环,同时在此背景下降低大进大出风险、倒逼技术攻关、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国力是一个未雨绸缪的前瞻选择。可以预期,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周而复始的双循环逻辑主线:内循环为主、双循环相互促进-倒逼扩大内需-提高居民收入-推进包括收入分配制度在内的多项改革-释放改革红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更高水平双循环。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