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7月2日电(记者王镜榕)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方案》。
会议指出,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要积极探索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的具体路径和办法,坚决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这三条底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权益。
马庆斌研究员
日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马庆斌就相关话题接受本网专访。
中宏网记者:会议指出,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积极探索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的具体路径和办法,您对相关精神如何解读?
马庆斌:以重大的改革举措,实现"三农"领域育新机开新局。改革的推进,对于逐步实现"三农"问题转变为"三农"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从全面脱贫取得决定性胜利转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具有重大的意义。中国辉煌的建国历程,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历史经验显示,农村改革的牛鼻子是土地问题,土地问题解决好了,农村的生产力就可以实现大解放,农民的生活就可以实现从温饱走向富裕,农业就可以更好更快地走向现代化。"三农"问题处理的好,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大局就会更加平稳。今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面对前所未有的新冠疫情的挑战,中国的扶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将开启新的一百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在这个历史性的时间节点上,需要通过重大的深化改革的举措,将农村的土地、劳动力、产业等要素更加科学合理的流动和优化配置,激活蛰伏的农村生产活力。这次会议,重点讨论并通过了《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就是要通过宅基地的改革,抓住难得历史发展机遇,谋求"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的时间内开创农村发展新局。
服务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央提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关键是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激活内外部有效需求,尤其是内部需求。显然,8亿农村人口(含2.4亿流动人口)需求的激活具有巨大市场潜力,而激活这个巨大市场的关键是提高收入水平。十八大以来,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速常年高于城市居民,但是,农村居民的收入偏低的局面尚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中国城市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已经由2004年的3.23:1下降到2019年的2.64:1,这一良好的态势还会持续下去,甚至收入比会实现跳跃性的下降,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中国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已经从2020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改变原有农村土地不能像城市土地那样直接进行工业和商业建设的规定,这将极大优化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释放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数据显示,2013年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为2.8:1,其中财产性净收入比为13.1:1,工资性收入是4.55:1,经营性收入比是0.76:1,转移性收入比是2.62:1。从数据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大的是财产性收入,城市居民的住房是一个重要的财产形式,而由于农村居民住房市场交易范围有限,其房屋的财产价格难以更好体现市场需求,也导致了非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以后面临住房置换的门槛。目前,一些大城市郊区或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区域探索使用闲置农民房屋发展"民宿经济",较好地增加了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应该说是值得研究和推广的经验。本次会议提出的"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的具体路径和办法",也将为实现农民收入多元化提供更强的政策保障。
宅基地改革试点要把握三个"三"、稳中求进。本次改革试点的要义可以形象地简化为是"三权、三线、三好"。三权分置是改革的着力点确保改革激活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三个底线是改革的红线确保改革不跑偏不走样,三个好是改革的落脚点确保改革以人民为中心。第一,"三权"即农村宅基地的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等三个权利分置,在这个基础权利基础上,衍生出农民房屋的财产权和使用权。其中,所有权归集体所有,宅基地的分配强调的是一户一宅的"公平",要义在于归谁所有,谁有资格占有,谁来使用。房屋则需要强调依据自身经济实力修建的"效率",要义在于属于农户自有财产,其出让、租赁、抵押等使用范围,因为房屋建立在不可移动的土地上面,而受到一定的约束,但是,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出现了大量的"空闲村"、"闲置宅"等现象,宝贵的土地资源被限制、浪费,农民房屋也因为权利受限,房屋闲置废弃、房屋使用市场价格扭曲等问题,需要通过权利分置的改革整合农村土地和房屋资源,盘活这一笔宝贵的财富,激活农村发展的活力,让土地和房屋更加符合城乡融合发展的需要。第二,"三线"即坚决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这三条底线,也就是说宅基地的改革试点要在三条底线范围内结合当地实际推进,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性质的需要,是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的需要,也是保障根本和长远农民利益的需要。第三,"三好"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权益,其中,实现好的要义在于优化国家、集体和农户三者的权利关系,改革试点要围绕如何使农民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将农户自身的权利更好地逐步以市场化的方式实现;维护好的要义在于制度性保障,这个过程中,考虑到部分农民的市场意识、法律意识相对薄弱,就需要国家从制度层面加以保护,从长远来看,即使我们国家的城镇化水平达到70%,依然有约4亿多人口在农村和从事农业,因此,辩证的来看,保护好这些农户的利益,也就保护了集体的利益,更保护了国家的整体利益;发展好的要义在于要把农村的土地、农户手中的房屋等更加公平地成为经济发展市场化要素,大量农民转为城市居民过程中,其房屋财产权和使用权如何更好地适应城镇化、市场化进程的需要,并能分享城镇化和市场化的红利,优化其收入结构,和全国人民一起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有必要依靠深改将手中要素更好地适应市场化需要,更好地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中宏网版权和免责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