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2月25日电(记者王镜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月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鼓励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贷款给予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安排,并新增优惠利率贷款;部署对个体工商户加大扶持,帮助缓解疫情影响纾困解难。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魏浩
会议确定了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的金融支持措施。鼓励引导全国性商业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力度,努力使小微贷款利率比上年有明显下降。政策性银行将增加3500亿元专项信贷额度,以优惠利率向民营、中小微企业发放。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魏浩就相关话题接受本网专访。
抓住化解中小微企业困境的关键
中宏网记者: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多项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的金融支持举措,您怎么研判当前疫情下中小微企业所面临的特殊困难与挑战?
魏浩:企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撑者,保住了企业,就是保住了就业、保住了经济。中小微企业在我国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中小微企业贡献了60%以上的GDP、50%以上的税收、80%的城镇就业岗位、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因此,帮助中小微企业势在必行。
从当前形势看,疫情对中小微企业的影响程度日益凸显、影响范围日益扩大。疫情初期,主要是对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服务类中小微企业产生影响,随着疫情蔓延,绝大部分地区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再加上全国春节假期延长,对生产性中小微企业的影响日益凸显。
这次疫情对中小微企业的影响是结构性的、多元化的,对不同行业的影响不同,对同一行业里的不同类型企业的影响不同,既有负面的影响,也有正面的影响。疫情对文化娱乐业、餐饮业、旅游业、房地产业等行业的负面影响比较大,与此同时,疫情催生了一批新兴行业,医疗、电商、互联网服务等领域逆势上升。对于出口企业来说,因为疫情导致国内外物流中断、复工困难,部分出口企业的交货时间延迟、海外订单被取消、出口市场丢失。
总的来看,这次突发疫情,既是一次大战,也是一次大考,对各行各业的中小微企业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在挑战之中也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对现有行业进行结构性调整,对现有企业进行优胜劣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将为后期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中小微企业面临三大突出困难
中宏网记者: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困境备受关注,截止目前,国家有关部委、各省市都相继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舒缓了中小微企业的经营压力,结合您近期调研,您能否对中小微企业面临的突出矛盾给予分析?
魏浩:当前,中小微企业所面临的主要压力和突出矛盾涉及三个方面:融资问题、物流问题和复工问题。如不及时采取精准有效的扶持措施,大量的中小微企业就会出现裁员、倒闭,更为重要的是,如果部分行业的产业生态被破坏,就有可能导致行业陷入长期衰退。
融资扶持政策亟待落地。大型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强,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差,很多企业没有现金储备来抵御风险,需要大量现金流支付员工工资、租金、场地费等,但是,融资难、融资贵是中小微企业长期面临的难题。疫情发生之后,虽然央行、银保会等已经陆续发布支持企业融资相关政策,但是,中小微企业先天的高风险特征与银行的风险规避特征相违背,这直接导致银行服务于中小微企业的内生动力不足。因此,从根源上增加银行服务中小微企业的内生动力,确保银行切切实实对中小微企业增加信贷资金,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当下面临的生死关头,是亟待政策切实发力的关键内容。
目前,国家已经明确提出,鼓励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贷款给予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安排,并新增优惠利率贷款,部署对个体工商户加大扶持,帮助缓解疫情影响纾困解难。这些政策出台的十分及时和必要,这些政策只要能精准落地,一定能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疫情时期,时间就是生命,这些政策精准落地的效率就十分关键,一定要避免“政策空转”现象,避免因缺乏执行细则造成政策看得见却“摸不着”、政策门槛过高让企业“够不着”、政策透明度不高让企业“看不到”。因此,根据习近平总书记以往要求打通改革落地“最后一公里”的指示,进一步精准落实目前出台的政策是有必要的。
物流和复工亟待疏导。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各地纷纷采取了延迟复工、交通管制等措施,导致劳动人口无法正常流动、物流运输无法正常运转,特别是跨城市、跨省市的人流和物流受到的限制仍然很多,即使外地务工人员回到企业所在地,也要根据要求进行自主隔离,从而导致企业面临外地务工人员回不来、回来用不了、购买的原材料运回来难、生产的产品运出去难等问题,企业复工复产依然困难重重。因此,在确保疫情防护的前提下,国家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全国物流畅通、劳动力自由流动问题,确保经济正常运转。
瞄准疫情之后黄金发展期
中宏网记者:结合您对疫情下中小微企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的分析,您对当前形势下的应对之策有何建议?
魏浩:与2003年非典时期相比,这次疫情的规模大、影响大、冲击大,很多地方封城、封路、封村、封小区,时间可能也会更长,对经济的影响可能更大。对于企业来说,“活着”就是胜利。只有“活着”才能分享疫情过后的发展新机遇和“报复性”增长。中小微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自救”,具体来看:
低成本稳定员工。对自身的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受影响较大的企业应该尽快通过与职工协商一致采取调整薪酬、轮岗轮休、缩短工时、待岗等方式稳定员工,尽可能好地保住企业的核心团队。
改变经营模式。疫情改变了国内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促使更多消费者从线下购物转向线上消费,强化了线上消费的习惯,与此同时,5G、物联网等技术的成熟也为线上消费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因此,部分行业的中小微企业要重视改变传统的经营思路,创新商业模式和办公模式,加快电商销售平台的建设,引入远程在线办公模式。
调整业务领域。疫情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刷新了人民的生活模式和理念,人们将更加的重视健康和保健,这就为中小微企业创新经营领域提供了新机遇。疫情过后,预计体育赛事、健身培训、体育器械、运动服饰等行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在线健身、直播健身、趣味健身器材等家庭室内健身产业也将迎来进一步的大规模增长,相关中小微企业如果在疫情期就开始策划转行,就会抓住疫情之后的黄金发展期。
出口转内销、转进口。从出口来看,目前已经有50多个国家对中国船舶入港检疫及管制、货物进出口等实施限制政策,这对于中国出口是十分不利的。对于部分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微出口企业来讲,及时的通过国内电子平台把出口产品转内销,根据国内市场对外国产品的需求,从出口产品转做进口产品,这些都是自救的可行之举。
在中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世界其他国家疫情趋势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中国出口压力可能会有增无减,这种风险一旦出现,出口转内销就成为保企业、保经济的关键之举。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药监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已经提出支持复工复产十条政策措施,其中一条提到,支持外贸出口企业复产,加快国际标准与国内标准的转换,推动出口产品依据标准和国内标准的衔接,对依据国际标准生产且相关国际标准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强制性国家标准安全要求的,允许在国内生产销售。加快落实这些政策具有战略意义。
中宏网版权和免责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