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8月9日电(记者 韩鹏飞)从今年7月1日起,全国医保定点医药机构迈入了“扫码购药”的全新阶段。这意味着,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在销售药品时,必须按要求扫药品追溯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到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医药机构都要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不扫码销售药品,医保基金将拒付。这一政策究竟会给咱老百姓带来哪些影响?又将如何改变医药行业的现状呢?咱们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
药品追溯码,究竟是个啥?
药品追溯码,简单来说,就是药品的“电子身份证”,具有唯一性。每一盒药品的追溯码,就如同每个人的身份证号一样,独一无二。它详细记录了药品从生产、流通到销售的全流程信息,就像是给药品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档案”。
以往,药品从生产厂家出来后,经过层层经销商,最终到达咱们消费者手中,这中间的环节众多,一旦出现问题,很难快速准确地追根溯源。有了药品追溯码,情况就大不一样了。通过扫码,我们能清楚地知道药品是哪家企业生产的、生产批次是多少、经过了哪些流通环节,甚至连药品什么时候到达销售终端都能一目了然。
比如说,一盒感冒药,通过扫码,我们可以看到它是由某知名药企在今年3月生产的,经过了A、B两家大型医药批发商,于6月进入了我们所在城市的一家连锁药店,这样清晰的信息,让我们对药品的来路明明白白,用起来也更加放心。
新规实施,对咱老百姓有啥好处?
一方面是买药更放心,远离假药、回流药。在过去,假药、回流药一直是困扰医药市场的大问题。假药的危害自不必说,不仅治不了病,还可能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严重伤害。而回流药,就是那些通过医保报销渠道获取的药品,经非法转手后再次进入市场销售的药品。这些回流药在储存、运输过程中,很可能没有按照规定的条件进行处理,药品质量难以保证。
有了药品追溯码扫码结算的规定后,情况得到了极大改善。因为一盒药品的追溯码只应有一次被扫码销售的记录,如果重复出现多次,那就存在假药、回流药或药品被串换销售的可能。咱们老百姓在购药时,只要查看购药小票上显示的药品追溯码,然后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等官方渠道进行扫码查询,就能轻松辨别药品的真伪和是否为回流药。如果发现扫码异常,比如显示该药品此前已被出售过,那就千万不要购买,并且可以向有关部门举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一旦买到假劣药,咱可主张价款10倍或损失3倍赔偿。
另一方面是医保基金更安全,“救命钱”有保障。医保基金是咱们老百姓的“救命钱”,但之前却存在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各种手段骗取医保基金的现象。比如说,有的药店用医保药码结算非医保物品,以此套取基金;还有一些人通过虚构药品销售记录、串换药品等方式骗取医保报销。由于以往没有药品追溯码的核验,监管部门很难通过结算数据直接识别这些“药码不符”的串换行为。
而现在,药品销售必须扫码,每一笔医保结算都与药品追溯码紧密关联。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实时监控药品的销售和医保结算情况,一旦发现异常,比如短时间内某一药品大量扫码结算,或者同一药品追溯码在不同地区频繁出现等情况,就能迅速展开调查,有效打击欺诈骗保行为,确保医保基金安全、合理地使用,让每一分钱都真正花在保障老百姓的医疗需求上。
医药机构面临哪些新挑战?
药品追溯码在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健康以及守护老百姓“救命钱”方面将起到有效作用,对于医保定点药店和医疗机构来说,新规实施后,首要任务就是对自身的追溯系统进行升级。药店需要确保在药品进(验收入库)、出(销售)及退货环节,对每一盒医保药品进行扫码,并且扫码数据要同时上传至“码上放心”平台、医保系统和药监系统,实现一次扫码多平台联动。这就要求药店的信息系统能够准确、稳定地与这些平台进行对接。
医疗机构则需要在调配发药环节同步采集追溯码,实现用药信息透明化。为了满足扫码要求,很多医疗机构需要采购扫码设备,如扫码枪、高拍仪、扫码墩等,并且要对医院的HIS系统进行升级,使其能够与医保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互通,重构“扫码-核验-结算”流程。这一系列的系统升级和设备更新,不仅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还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调试,无疑增加了医药机构的运营成本和技术难度。
药品扫码销售改变了以往的药品销售和结算操作流程。在药店,药师需要在顾客购药时,逐盒扫描药品追溯码,这相较于以往的操作,时间成本明显增加。在高峰期,可能会导致顾客排队等待时间变长,影响顾客的购药体验。而且,如果扫码过程中遇到网络延迟、设备故障等问题,还会进一步加剧操作的复杂性。
在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也需要适应新的扫码操作流程,这对他们的工作节奏和效率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确保医药机构的工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新的操作流程,需要开展大量的培训工作,让他们了解药品追溯码的重要性,熟悉扫码操作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以及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这也需要医药机构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构建更完善的医药监管体系
各地医保部门积极行动,加速推进药品追溯码采集应用工作。例如,南通市医保部门率先在全省完成定点零售药店和定点医疗机构追溯码接口改造工作,药店与医疗机构的采集应用率分别达到94%和73%。成都市1.8万家定点医药机构已实现追溯码上传,定点医药机构追溯码采集接入率为100%。这些地区通过组织培训、技术指导、监督检查等多种方式,确保了医药机构能够顺利实施扫码结算工作,为保障群众用药安全和医保基金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药品追溯码在医保结算体系中的全面应用,医保基金监管手段正在从“事后追查”进一步转向全环节数据贯通的“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精准处置”。未来,借助大数据和智能模型,医保监管将实现由“被动审核”迈向“主动拦截”。通过实时识别重复扫码、多地购药等违规行为,建立“先拒付再处罚”的智能预警机制,对欺诈骗保行为实现零容忍与快速处置。
同时,药品追溯码的应用还将推动医药行业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企业可依托扫码记录优化采购决策、调配库存与预测需求,监管部门与医保中心可利用同源数据进行风险监测与合规评估,共同构建“数字化供应链+智慧监管”新格局。此外,药品追溯码的监管模式还有望向其他医疗物资领域拓展,实现对医疗耗材及高值医疗器械的扫码结算,进一步提升医疗保障领域的基金使用效率与安全性,真正实现“一码在手,全程可控”,为广大老百姓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医疗保障服务。
总之,医保定点医药机构药品扫码结算新规的实施,是保障群众用药安全、维护医保基金安全的重要举措。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医药机构面临着一些挑战,但从长远来看,这一政策将为我们构建一个更加健康、规范的医药市场环境,让我们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