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4月28日电(记者 韩鹏飞)国务院总理李强4月2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开展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近年来,通过深入开展碧水保卫战,我国水生态环境质量取得显著成效,持续向好。然而,面对仍需提升的生态环境现状,会议强调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全面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系统治理,为我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碧水保卫战成果初显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碧水保卫战,在水生态环境治理方面投入大量资源与精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阶段性成果。相关数据显示,全国主要河流水质得到明显改善,许多曾经污染严重的河流重现清澈,部分湖泊的富营养化问题也得到有效遏制。例如,长江流域通过实施严格的禁渔政策以及对沿岸工业污染的集中整治,水质达标率大幅提升,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生机,江豚等珍稀物种的出现频率也有所增加。
在城市层面,众多城市加大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提高了生活污水的收集与处理能力。以北京为例,通过不断完善污水管网系统,升级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工艺,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了极高水平,城市内河的水质明显好转,曾经的黑臭水体逐渐转变为城市景观带,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坚定决心、科研人员的技术支持以及广大民众的积极配合,为后续的水生态环境持续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狠抓源头治理,守护大江大河与重要湖泊
会议着重指出,要以大江大河、重要湖泊为重点狠抓源头治理。大江大河作为我国水资源的重要载体,其生态健康关乎国计民生;重要湖泊则在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对这些重点水域的监测溯源工作刻不容缓。利用先进的水质监测技术与卫星遥感等手段,能够实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精准定位污染源。
针对工业污水排放问题,加大对工业企业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排污许可制度,对超标排放的企业依法予以严惩。同时,鼓励企业加大环保技术改造投入,采用清洁生产工艺,从源头上减少污水产生量。在生活污水治理方面,持续推进城乡污水管网建设与改造,提高污水收集率,确保生活污水应收尽收、达标排放。农业面源污染也是治理的关键环节,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减少农业生产活动对水体的污染。例如,在太湖流域,通过对周边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以及对畜禽养殖场的规范化整治,有效降低了入湖河流的污染物浓度,为太湖水质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撑。
健全长效机制,疏堵结合推动可持续发展
健全长效机制是实现水生态环境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在治理过程中坚持疏堵结合的策略,一方面,引导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改造。政府通过出台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激励企业积极采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与设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许多高耗能企业在政策引导下,主动进行技术升级,不仅减少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还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了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另一方面,支持地方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加大对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设施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向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倾斜。完善的环境基础设施能够确保各类污染物得到有效处理,避免其进入水体造成污染。此外,增强全民河湖保护意识也至关重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如环保知识讲座、公益广告投放、志愿者活动等,提高公众对水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河湖保护行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例如,一些地方组织的“河小青”志愿者活动,吸引了大量青年参与河道清理、环保宣传等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国务院常务会议对水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部署,为我国未来的水生态环境保护指明了方向。通过持续巩固现有成果,狠抓源头治理,健全长效机制,我国有望在水生态环境治理领域再上新的台阶,实现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