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4月11日电(记者 韩鹏飞)渤海之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一座座砖红色的楼宇错落有致,忙碌的行人昂首阔步地穿梭于街道。站在园区广场上,微风拂过,带来了花香的气息,嫩绿的叶子在阳光下闪着晶莹的光芒。小草破土而出,勇敢地探出头来,迎接着温暖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4月11日,记者来到这座园区,看到了繁忙的景象如同这个生机勃勃的季节,让人心情愉悦,充满希望和活力。
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在京津高速延长线上。该园区是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京津两市打造“京津双城记”的重要平台。将北京、天津两地的优势联合互补,重点承接北京科技创新和研发转化。“北京研发、天津转化”成为一批企业的选择。
近5年,年均注册企业数量超过700家
2016年11月22日,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正式挂牌,标志着京津两地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深度合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据了解,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由滨海新区主要负责同志和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共同负责,形成了独特的“双主任”管理模式。园区位于京津高速延长线,规划面积达10.3平方公里,紧邻永定新河、京津高速延长线、塘汉快速路和渤海湾,地理位置优越。
天津中关村科技园运营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琦介绍,科技园围绕“美丽滨城”建设部署要求,锚定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打造优质创新生态环境这一目标,加快缔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样板。园区明确以智能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大健康为主导,科技服务业为支撑的“3+1”产业体系,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科技园发挥京津产业优势,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截至2023年底,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已突破5000家,注册资本金超过2000亿元,当年新增注册企业939家。近5年,年均注册企业不少于700家,而位于园区核心位置的天津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示范基地,由中发展集团旗下的北京中关村信息谷公司派驻团队以轻资产模式直接运营。这里是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聚集了300余家科技创新企业,成为了科技园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在京津两市支持下,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创新性形成‘共建共管共运营’的合作模式,践行‘机制协同、政策协同、产业协同、服务协同’的协同发展模式,探索跨区域园区建设和运营,提供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模式。”李琦表示。
厚植新质生产力发展沃土
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采访过程中,本网记者来到零氪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下称“零氪科技”)。该公司工作人员朱瑞贺介绍,零氪科技,成立于2014年,作为一家数据驱动、AI赋能的医疗科技公司,秉承“Care Data Care Life”的初心和使命,为患者和产业各方(制药企业、医疗机构、保险机构、行政监管部门)提供大数据一站式解决方案,打造“让医生易诊易疗易科研、让患者有好医好药好服务”的数字医疗平台。
“近年来,公司享受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政策红利,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园区管委会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比如,我们公司在CT心肺扫描诊断方面,与天津当地的医院开展深入合作,医院方面的相关数据为我们训练AI模型提供了大量样本,我们的辅助诊断模型也为医生在病患诊断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在人才引进、落户方面,园区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朱瑞贺告诉本网记者。
据了解,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截至目前,科技园入驻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入库量接近20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也达到了260余家。与五年前相比,科技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服务业营收由4.3亿元猛增至超8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07%,科技园内的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超50%。从一系列的数字中可以看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的创新活力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活力已经被全面激发起来。
创新成为园区发展“主旋律”
在很多人看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不仅是承载着创业者梦想的载体,更是孕育出无数创新成果的沃土。
园区充分链接京津冀科技创新资源,搭建了金融、人才、市场、技术、知识产权、校企合作、成果转化、国际合作等服务平台。2022年,园区成立天津滨海知识产权股权投资基金、天津市滨海新区知识产权融资风险补偿资金,实现重大突破。
作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平台之一,园区将北京高精尖产业研发优势、高端人才集聚优势,与天津尤其是滨海新区的先进制造业、可开发空间、海空两港、运营成本等优势联合互补,构筑了产业链与创新链“双链”有机融合的独特创新高地,为园区高科技企业成长提供了一流环境。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试验田”,滨海中关村牢记嘱托,将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主责主业,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持续构建特色创新生态,不断增强园区核心竞争力,努力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2023年1月8日,天津市首个成规模的M0新型产业用地项目“滨海—中关村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正式启动,这意味着园区打破了滨海中关村零工业用地限制。在“大胆试、自主改”战略思想的引领下,园区管委会以28亩M0新型产业用地为示范样板,打造滨海中关村新质生产力中心,以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及科技服务为主导产业,满足创新主体在科技园研发、小试、中试全链条的孵化转化,通过轻重资产结合的方式推动园区自主创新的“增长极”。
今年以来,天津市委、市政府把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摆在“十项行动”的首要位置,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从成果转化、创新体系、区域产创融合三个维度,以中央科创区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园区科技创新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突出科技园链接北京科技创新资源和天津先进制造业研发的桥头堡优势,促进更多北京优质科技成果在津落地转化。
一栋栋别致的砖红色小楼鳞次栉比,5000余家企业在此茁壮成长,数以万计的科创人才在这里创新创业创造……漫步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协同创新的澎湃活力扑面而来。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