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11月24日电 11月1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4名队员,从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者东镇进入哀牢山开展野外作业时失联。
11月22日,四人被先后发现于2号补给点附近,不幸遇难。
11月22日,搜救人员带着遗体,一天才走了400米。
11月23日21时许,云南哀牢山4名失联地质队员遗体被转运出山。因为山高坡陡,这次转运用时约38个小时。
11月23日21时50分,4名失联人员遗体移交给失联人员单位。
11月24日零时许,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运送4名地质队员遗体的车辆抵达镇沅县殡仪馆。随后,进入殡仪馆的道路立刻拉上了警戒线,有多名人员及特警车辆在旁值守。
身份披露
11月23日,哀牢山4名遇难者身份披露。
据救援现场视频资料显示,4名失联调查人员的名字为杨敏、张金榜、张喻、刘宇(音)。年龄在25岁至32岁之间,4人都有部队服役经历,均在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工作。
据在现场的国家山岳救援昆明大队队员描述,根据目测,4名遇难者衣冠较为完整,也没有被野兽侵害的迹象。
罗盘失灵
据现场搜救人员称,地质人员疑似罗盘失灵、绕路造成补给物资不够,并导致失温。
岳麓蓝天救援队队员谭章称:他们4个人的任务很简单,就是走在山上面,在某一位置打个点,而后下山。但因为山顶上面有雨有雾,他们在找样点时,机械罗盘出现了故障,因此他们的行动范围就围着窝棚在绕圆圈,一直没有去到样点。此外,山上面没有手机信号,队员们也未曾携带卫星电话,所以无法与外界通联。
谭章向南都记者表示,身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容易发生迷路的情况。“失踪人员的户外生存能力还是非常强大的”,痕迹表明,他们曾经顺着河流、溪流往下游走,用油漆在石板上面留下标志,应该是希望沿着水道找到村庄。
据搜救队分析,在绕路过程中,哀牢山地势险要,气温骤降,补给物资不足,或导致4人失温致死。谭章向记者表示,其中一名遇难人员“衣服掀到上面,肚子露出来,脸上带着微笑,这是典型的失温症状”。
4人的遗体被发现时分隔两处,有可能是中途决定由一名队员外出求救,剩下三人原地保存体力。
物资携带
据了解,这4名人员此次进山为开展森林资源调查,所携带的补给包括:水和食物方面,2包蛋黄派、4个八宝粥、1包巧克力、1包瓜子、4包鸡翅、4瓶饮料。装备方面,携带有RTK(实时差分定位)设备、森林罗盘、工兵铲、铁锹等工具。
失联地质队员雨衣碎片
值得注意的是,RTK设备是一种非常先进的定位仪器,只要打开,就能通过卫星将实时数据传送至后方指挥中心,后方指挥中心也能够通过相关数据准确定位出设备所在的位置,差别属于“厘米级”的。然而,据搜救人员介绍说,这4台RTK设备被携带进山后,并没有被打开过。
不过,有从事地质工作的人士表示,原始森林中如果失去通信信号,即便打开,后方人员也收不到信息。参与救援的张先生也给出了同样的说法。在搜救过程中,他的手机信号时断时续,经常收不到消息。
此外,在山下等候的驾驶员何映颖担心他们晚上下不了山,从备用油桶里给他们倒了1矿泉水瓶汽油,供生火取暖、防野兽、稀释油漆用。
4名人员中,张瑜背了1个装吃的和作业工具的迷彩大包,张金榜背了1个盛有罗盘、平板的灰色蓝色双肩包。穿的包括:张金榜(黄色冲锋衣+保暖内衣),杨敏、张瑜(迷彩服+保暖内衣),刘宇(羽绒服+配发的冲锋衣)。
山有多险
真实的哀牢山有多凶险?云南资深地质调查专家王宇进行了详细介绍。
哀牢山是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碰撞和俯冲的产物,与红河深大断裂共生,新构造运动强烈。受内外力共同作用,断裂构造发育,山体隆升幅度大,河流急剧下切,形成深度切割的高中山地貌。“这意味着哀牢山山高坡陡,地形起伏变化强烈,行进困难。”
由于哀牢山山体相对高差大,气候垂直分布明显,从山顶到山麓就有6种气候类型,包括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气候。“气候复杂,容易遭遇天气突变。”
哀牢山为世界同纬度生物多样化、同类型植物群落保留最完整的地区。这里有包括绿孔雀、黑长臂猿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内的众多野生动物,和以“植物活化石”梭罗树为首的千余种高等植物,森林郁闭度极高。“人一旦进到密林中,很容易迷失方向和遭遇毒蛇、蚂蟥、野兽等。”
此外,哀牢山原始森林雾气重、无道路、无通讯信号,都给野外活动带来困难。
“2008年的一次应急调查中,直线距离30多公里的路,我们走了整整17个小时。”王宇说,“进入原始森林,行进非常困难,全是密密麻麻的藤蔓、刺竹、灌丛、杂草,完全无路可走,只能循已有的羊肠小道行进。”
“无论是区域地质调查、水文地质调查,还是环境地质调查等,都需要在野外作业。”王宇称,野外作业流动性大,工作环境不确定,具有较大的危险性。常见的有遭遇极端天气、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发生交通事故、疾病、外伤,迷路所致失温、饥饿、脱水等。
王宇介绍,一般野外作业都会预先设定好路线和应急预案,但在原始森林等恶劣环境下,很难保持预定的调查路线,加之密林遮蔽、大雾弥漫,很容易迷路。一旦因为迷路只能在山上露宿,就会面临更多危险。任何意外情况都考验着作业人员的应急能力。
为何失联
据了解,此次失联的4名地质调查人员年龄在25岁至32岁之间,均有部队服役经历。进山时,他们携带了RTK定位设备、罗盘、工兵铲等专业工具。按常理,他们遭遇失联的可能性,较普通人应该低得多。
王宇坦言,此次事故是非常小概率的事件,“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云南地质工作高峰时期,仅地矿系统就有从业人员2万多人,也只发生过个别地质队员在陡崖边、溶洞里探测时失足摔落伤亡的事件,从未发生过3人以上地质队员遇难的重大事件。”
王宇认为,即便专业人员携带了专业设备,也常常会遇到原始森林中没有通信信号等情况。一旦没有信号,现代定位设备无法派上用场,就得靠作业人员所掌握的传统技能、野外经验和常识来脱困,所以野外工作和生活经验的传承、各种意外事件的防范、处置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都很有必要。
沉痛哀悼
11月22日,曾经的战友李先生得知了张金榜的死讯。李先生和张金榜是2015年武警黄金部队新兵连的战友。
李先生回忆道:“我们是同批兵,一起入的伍,当时在新兵连,我们一起训练、聊天,他平时非常踏实,训练也很认真,我记得他是左手写字,字迹非常漂亮。”
后来,他们各自退伍转业,分别被分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下属单位,“他是昆明单位,我是成都单位。”李先生表示,他们的工作项目大致相同,都是日常进行森林蓄积量调查。
目前,各项善后事宜正在开展,遇难原因也正在调查中。
中国地质调查局官网已换成黑白页面,对遇难的4名野外地质调查人员致以沉痛哀悼。云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表示,将慰问遇难者家属,宣传遇难者先进事迹,积极帮助家属子女解决实际困难。
地质勘探员们常年忙碌在一线。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方法,对地质进行勘查、探测,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水文、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他们为掌握全国森林资源状况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一代又一代地质人员的默默付出,让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有理可依、有据可查。
我们对因公殉职的4名野外地质调查人员致以最沉痛的哀悼!我们向在一线展开搜救的所有工作人员致敬!我们向所有地质工作者致敬!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