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展望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今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浙江省作为示范区首先探索和实现共同富裕。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可见,实现共同富裕是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重要任务,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新时代的努力方向。
共同富裕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是“富裕”,即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二是“共同”,即不平等程度缩小,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从大历史观的视角来看,在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侧重点应该落在“共同”上,高质量发展是途径,共同富裕是目标。
历史进展到19世纪,人类社会出现西欧处于中心和支配地位,中国不断落伍的“大分流”,从一个文明古国跌落到民族危亡境地。中国的现代化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起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中国式现代化探索。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打破传统体制束缚,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入了“先富带后富”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发展的侧重点在“富裕”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演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共同富裕的侧重点应该放在“共同”上,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
从共同富裕的侧重点出发,共同富裕的衡量标准包括多维度的不平等指标同时降低。
一、城乡、区域差距显著缩小
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56。尽管该比值在过去十年稳步缩小,但缩小幅度并不大,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依然较大。共同富裕迈出实质性步伐意味着城乡之间、省际之间、同省内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收入差距要显著缩小。
二、居民收入和财产差距显著缩小
从2000年以来,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始终在0.4以上,持续处于高位,这主要体现在劳动收入不平等水平较高、劳动收入份额占比较低。从存量来看,居民财产存量的基尼系数达到0.6以上,财产不平等程度甚至超过了收入不平等程度。这就导致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较低,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缩小居民的收入差距和财产差距,迈向“橄榄型”的收入分配格局。
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同一个国度内,不同人群、不同地域应该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这也是共同富裕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这里所指的公共服务是广义的,既包括公共基础设施,也包括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民生保障。当前,基础设施水平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依然较大,缩小这些差距是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此外,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公报》要求,必须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形成橄榄型社会,也是共同富裕的应有含义。一方面,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保障实现进一步“富裕”的前提条件,没有“中等收入群体”的支撑,就难以形成“有效需求”,“国民经济循环”无法实现可能会诱发多重经济风险和社会矛盾,就无法实现“富裕”;另一方面,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保障实现“共同”的具体路径,只有“中等收入群体”扩大了,“橄榄型社会”形成了,“共同富裕”才能够真正实现“共同”。
(文:宋 扬 中国人民大学共同富裕研究院研究员、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院教授)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