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每年六七百万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而言,普遍或大多数的选择应该是:循序渐进,定好位,踩准点,“谱好”和“走好”就业→择业→创业的“三部曲”,这是适合自身特点、适应市场要求、能“行稳致远”的社会之路。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各种优惠政策和媒体宣传的牵引和鼓励,激发起部分大学毕业生跃跃欲试的创业热情。可是,能力与实力,极大地制约了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高达95%以上的创业失败率印证了大学生创业的严酷性。对每年六七百万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而言,普遍或大多数的选择应该是:循序渐进,定好位,踩准点,“谱好”和“走好”就业→择业→创业的“三部曲”,这是适合自身特点、适应市场要求、能“行稳致远”的社会之路。下面笔者从心理、能力、经济、经验四个方面,对大学生走好“三部曲”中的每一步的特点及对策,作简要剖析。
就业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大学生毕业等于从“净土”的校园来到“尘土”的社会,从“围墙内”的小社会进入“围墙外”的大社会;就业作为大学生个人成长和经历之自然与必然,这是一种躲闪不过、回避不了、必须面对与正视的选择与状态,且正因时下的形势严峻、竞争激烈,就更应看到软肋,放下身段,跨出和跨好社会之路的首选——就业。
心理:憧憬。大学毕业生满怀憧憬和期待,可以理解的紧迫、紧张之情溢于言表。在更多的正常情形下,大学生面对就业表现出来的以“兴奋”为特征的憧憬心理,适当地加以引导,更多地予以保护、引导和鼓励,不能无视,更不能藐视和鄙视。
能力:很低。大学生从校园内被更多地呵护、保护,到社会的独自闯荡,能力的欠缺显而易见,特别是对社会的复杂性了解不够,在职场上言语之间、待人接物、与人相处之时的“漫不经心”“随意率性”,面试中的谈吐举止往往成为影响就业的“死结”和“天敌”,有时个人没有意识到的“沾沾自喜”“感觉良好”,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所以,与其说是欠缺能力,倒不如说是对社会了解、认知、感悟和适应的不到位。
经济:窘迫。在房价、物价等生活成本节节攀升的当下,绝大部分的就业收入是何等菲薄,虽说每年都有大学生平均薪资多少的统计与公布,但不排除“平均数”掩盖了“大多数”。处于就业前或就业阶段的大学生,经济上呈现出的是窘迫,但就业恰恰有了资本积累的起步机会。
经验:很缺。用经验“很缺”来形容还是留有余地的,更多的则是毫无经验,体现在:对社会复杂性认识不足,缺社会经验;对市场经济认识不足,对竞争的残酷性、无情性、无处不在没有亲身体验;人脉关系薄弱,缺少“比拼”的“实力”,职场认知、融合有差距,往往“授人以柄”而留下谈资;临场经验、应变能力等不一而足……所以,大学生需要就业,让就业成为经验积累的起步过程。
鉴于上述分析,笔者以为:作为大学生个体而言,应抱着积极就业、主动就业的心态与追求,正视不足与软肋,不挑不拣,以就业为“平台”、为“载体”起步,从心理、能力、经济、经验诸方面的积累和养成,迈好人生社会之路“三部曲”中的第一步。对于社会整体而言,应当把大力促进和实现大学生就业,作为一种优先的策略和行为选择来加以看待、引导和鼓励,而在实际工作中,要重在消除“三个歧视”:学校歧视、学历歧视、性别歧视。
择业
大学生只要实现了就业,这个过程无论时间长与短、岗位变化的多与少,都会给认知(自身、社会、市场、职场等)带来从形式到内涵上的丰富,对自身的心理、能力、经济、经验也会是个积累,有利于增加自信心。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有一部分人萌发出“跳槽”的念头或冲动,寻找更匹配的岗位和合适的薪酬,从而跨出社会之路的第二步:择业。
心理:忐忑。对任何人来说,就业后寻获到的第一份工作,哪怕回头想想在岗位环境、薪资、能力提升上有很多的“不足”与“缺憾”,都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珍惜”与“不舍”。但是,当对未来职业有了新的规划与预期,至少在能力的自我认知上具备了从“选择我”到“我选择”的主动性和主动权时,大学生就具备了择业的基础。但面对择业,难免会心有忐忑,不乏胸有大志、但心中无底的徘徊与彷徨,又怕“一失足成千古恨”。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也是“跳槽”择业时内心折射的真情实感所在。
能力:基本。说到底,支持和支撑大学生将择业作为选项的基础,是就业。源于就业期间正与反、成与败、好与坏的所有经历、所有历练,都为个人能力提升、适应性增强注入了 “底气”,内心充满了一种能力被认可、被验证的渴望与冲动,而择业既是主体性的自我把握与体现,又是能力被他人认可验证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因此,可以不作主观、客观的能力评价,让他们“下海”,在水中得到锤炼和校验搏浪击水,立见高下。
经济:有余。一般而言,就业可以“自给自足”,上点心、注意规划与理财的,会“自给”而“有余”,“有余”不是“富裕”,但“有余”的经济状况能够支持或支撑“跳槽”脱岗到择业新岗位之间的支出。换句话说,一些首次择业不理想,也还有“依靠”,不至于受困于“一分钱憋死英雄汉”。择业成功,则经济状况会明显改善 (择业中的收入是重要的考量指标之一),是社会上评判“打拼”成功的检验点之一。所以,一些选“对”了、看“准”了,就会有“阿米尔,冲”的劲头。
经验:积累。其实,在就业阶段,除了专业能力之外,大学生获益最多的应当在于经验的积累上,包括社会经验、职场经验、市场经验、人脉积累乃至智商与情商的结合……为从就业到择业提供了支撑的基础,更可以说是从就业到择业的重要“推手”。
鉴于上述分析,笔者以为:作为大学生个体而言,从就业到择业,要有“三个正确认识”:一是正确认识自我,即在社会化大生产背景下的个人定位与选择,要顺应改革与市场化的大潮,在就业过程中得到多方锤炼、有所获益的情形下,既不妄自菲薄,又不狂妄自大,尽量保持一颗平常心,作出择业的选择时,仅视之为人生路上的选项之一,而不是唯一。二是正确认识工作,在现阶段,绝大多数大学生在就业、择业上对工作的付出,仍是养活自身、追求更美好生活的谋生手段,远不是一种乐趣和消遣,所以,全身心地投入、真诚地付出,认真扎实地做好工作是应该而必须的。三是正确认识工作岗位,如果说就业还有一些随意性、盲目性、甚至不得已而为之的被迫,那么,择业就完全是主动性的行为,对“自选”的岗位,受之、爱之、乐之,做出成绩及辉煌,既对得起工作岗位,也是对择业的“回报”。
作为社会整体而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必须树立三个观念:一是人得其位。良鸟择木而栖,择业呈现的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对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最准确、最有效的诠释。二是事得其人。任何一项工作、业务的完成,需要依靠、依赖的都是人,当择业能促使“事情”完成得更快、更好、更顺畅时,何乐而不为呢!三是人事相宜。择业就是人与事相互选择、匹配的过程,只要能实现岗位匹配、能力匹配、收入匹配的人事相宜,全社会不但应当自然而然地乐见其成,更须努力促使、推进而见其成。
创业
就业、择业的滚爬摸打,个人在社会上的实践与经历,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引导和鼓励下,必定有部分大学生不再满足于当“打工者”、获“打工收入”的定位,其通过重新的人生规划,努力从“打工者”到“创业者”、从“执行者”到决策组织指挥者的嬗变,以检验自己、成就自我为导向,勇敢面对人生与社会,挑战、提升自我,从而迈出社会之路的第三步:创业。
心理:自信。虽说创业对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还是遥不可及的,但对确定要走创业之路的来说,会有胆怯,既有期待,也会害怕失败,但只要有了创业之念,就是在充分准备基础之上的自信满满,因为这是付诸行动的前提,也是慎而又慎下的选择,所以不必怀疑。
能力:提升。年轻、专业、接受新生事物快等系列固有的自身优势,加上经过就业、择业的历练,有了立足社会、闯荡江湖的阅历和经历,优势结合在一起,能力的提升完全可以“看高一线”,为自主创业积累的社会、人脉、能力的“资本”,为“自信”提升了支撑,进入了用创业来检验能力“成色”的阶段,与能力匹配的创业前行才是社会所乐见的。
经济:充盈。之所以会有创业的心思萌动,不外于两大原因:一是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有实力去试一试、闯一闯,某种程度意味着能经得起一次创业的失意或失败;二是个人(或团队)有项目、有专利、有技术,且对市场有良好的前景展望。显然如果两者能有机结合,无异于如虎添翼。但一般而言,到了立志创业阶段,以资本为核心的经济问题将不再是问题,至少也有了放手一搏的资本(据统计,大学生创业失败的主因就是资金不足)。
经验:较多。历经就业与择业,对创业的期许,都会早做准备,积累多方面的经验(资源)。从轨迹上看:就业犹如提供了长短不一的实习机会,可能会有工作、收入、环境等方面的差距,但毕竟踏上了社会,有了第一手现实的接触与感觉;择业犹如寻找到了一个检验自身的实践机会,相对理想的岗位、能力、实力、经验等,都是在就业实习基础上的着力提升与丰富;创业犹如是一个全方位的检验机会,是“下血本”,是托付事业。对创业者而言,对社会、对市场、对职场、更对自身,有了比较透彻的利弊、长短、得失的分析与把握,以及相应的经验积累,足够在创业之路“抵挡”和“受用”一阵子。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以为:作为大学生个体而言,与毕业时直接创业的大学生在心态、能力、经济、经验、资源等不够成熟相比,已经到了选择创业境地的,万事俱备,也不欠东风,只须大胆、细心、勇往直前,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企业管理的规律、风险控制的规律……从“创业者”走向“经营者”“管理者”,努力实现创业的成功实践。
作为社会整体而言,要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下,提供适合的创业环境与氛围,坚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市场导向,将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作为有效、有吸引力、有竞争力、有成长性支持、扶持的“政策洼地”和优化的“环境高地”;向创业者伸出最温暖之手,给予支持、鼓励,因为创业成功者越多,就能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就业的岗位,也会给择业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促成更多人走向创业。当就业→择业→创业成为一个良性循环时,大国巨大的人力资源就得到了优化配置。(作者单位:盛小伟,江苏无锡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顾海兵,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