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记者从天津市红桥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了解到,东风浩荡,一头激起渤海之滨的朵朵浪花,一头卷动喜马拉雅山脉的层层积雪,从云海苍茫的天山山脉,到神秘壮丽的世界屋脊,再到广袤无垠的黄土高原,直至碧波浩渺的三岔河口,新藏甘津同频共振,虽相隔万水千山,却横亘华夏大地,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图景中,交织出山河共富的锦绣长卷。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伴随着党中央吹响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号角,2017年,天津市红桥区与甘肃省合水县、碌曲县签订结对帮扶协议,正式开启了东西两地携手奔小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的壮丽篇章。9年来,红桥区立足当地实际需求,真金白银投入,真情实意帮扶,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振兴融合,构筑起“十二个专项+五项任务”全方位帮扶体系。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先后赴两县考察对接14次,援助财政帮扶资金6.02亿元,援建帮扶项目355个,社会帮扶款物6589万元,共建2个产业园区;打造6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广泛动员街道、社区、企业、社会组织、学校、医院参与结对,红桥区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友谊之花”在合水、碌曲的广袤土地上处处绽放。
搞好调查研究,找到东西部协作的“金钥匙”
志和者,不以山海为远。为谋划更符合当地实际需求的帮扶项目,红桥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不畏山高水长,每年跨越千里赴合水县、碌曲县进行调研,走进田间地头、工厂学校、乡镇村庄,了解当地实际情况。援受双方多次召开联席会议对接帮扶项目,就推进全面交流合作达成共识,凝聚携手奋进团结力量。
做好人才支援,组建东西部协作“智囊团”
红桥区坚持科学选派、精准选派,围绕受援地实际需求,向结对地区选优派强干部人才,构建起干部“双向互派”、人才“双向交流”、培训“双向互嵌”、资源“双向共享”的干部人才支援机制。近年来,向甘肃派出挂职干部18名,专技人才415名,接收两县干部64名,专技人才289名。
同时加大对口支援新疆、西藏力度,选派7名党政干部和50名专技人才支援。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发挥援派干部人才“传帮带”作用,2024年组织援派干部人才通过现场教学、专业讲座等形式,为受援地教师、医护及干部人才开展专业培训200余期,覆盖近3000人次。组建“专家博士服务团”,邀请天津名师教研团队、科研专家、医疗团队、文旅专技人才赴结对地区,围绕经济产业、城乡规划、旅游管理、教育医疗等方面开展培训交流和业务指导,促进观念互通、技术互学、业务相长的良好局面。
挖掘当地“土特产”,壮大特色产业
合水县太莪乡是全县奶山羊养殖专业乡,关良村是太莪乡奶山羊养殖核心区。红桥区结合村里养殖基础,投资建设了奶山羊养殖基地,通过扶持资金入股、合作社承包等方式带动村集体增收。
一个农村特色产业的形成,必须有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一个产业集群,才能做优做强做精,老百姓才能增收受益。
红桥区多次与合水县相关部门对接,探索出“集中投放、分散养殖”的帮扶模式,即红桥区以村集体名义向合作社投放奶山羊,合作社连续五年向村集体返还分红和半成熟母羔羊,收回的羔羊由村集体二次投放给村民养殖。
同时,在村里新建奶羊技术服务站和实训基地,为更多养殖户提供良种繁育、疫病防控、规模养殖等服务和培训。
李清年原是辉腾养殖场的一名饲养员,依靠服务站和实训基地的服务,现在也建立了自己的养殖场,养了40只奶山羊,全乡像他这样的养殖户有50多个。通过“以社带户、循环发展”方式,不仅让村集体持续增收,更解决了像李清年这样有意愿养殖但缺资金少技术的问题,让更多的村民受益。
为了从源头上改善全县奶山羊品质,红桥区帮助合水县建设“万只奶山羊良种繁育中心”。目前从澳大利亚引进的1639只种羊已经投入使用,已繁育出3500多只优质羔羊。
奶山羊产业从培育到养殖都有了保障,后续的加工销售当然也得跟上。鲜羊奶保质期短,生产标准高,以前合水县没有能加工羊奶的企业,只能运到外地加工。为补足此项短板,红桥区帮助当地陇象集团打造湿法生产线,从养殖户收回的羊奶可直接加工为羊奶粉,填补了当地羊奶加工技术空白。
今年,红桥区将帮助建设液态奶生产车间,合水县奶山羊产业繁育、养殖、加工、销售、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产业链,形成完整闭环,成为当地产业兴旺的一张闪亮名片。
“美食+消费”,创新消费帮扶场景
“天津早餐好,处处西北角”。近年来,红桥区西北角商圈成为广大游客来津旅游的网红打卡地。从地铁口走进西北角街区,迎面就可看到两处东西部协作特产驿站。一杯来自高原的青稞奶茶,让天津西北角的早点别有一番风味。
为了让东西部协作结对县合水县、碌曲县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红桥区创新“美食+”消费模式,在西北角特色街区打造“红石榴”东西部协作驿站,结合“沽上德盛”“盛兴斋”两家本地品牌企业,销售结对地区青稞奶茶、青稞饼干、羊奶粉等特色产品,将“西北角”流量热度转化为消费帮扶持续动能。
驿站中的不少商品来自碌曲县吉扎村,这里是红桥区东西部协作重点帮扶示范村,红桥区通过整合资源、引进技术、完善设施、拓宽销路等多种措施,做好“土特产”文章,帮助吉扎村成功发展农业产品加工等多种集体经济产业,目前全村有各类专业合作社7家,主导产业为青稞、燕麦、土豆、油籽与中藏药材种植,犏雌牛、蕨麻猪和藏羊养殖等。
传统合作社不仅生产规模分散,品质参差不齐,市场波动风险大,产业难以规模化发展。为提高合作社生产标准化水平,红桥区投入资金375万元新建糌粑点心、青稞奶茶加工车间、菌类分类车间等。在红桥区的支持下,吉扎村集体特色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不断壮大,成立碌曲县岗聚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 2022年荣获甘肃省联农带农百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荣获“甘味”品牌企业称号,并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2023年,合作社入驻红桥区碌曲县共建产业园区——碌曲县生态畜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截至2024年底,合作社累计实现销售额达到534万,盈利114万,分红55.36万元,实现了由合作社向工厂标准化生产转变,不仅增加了群众的收入,更带动了吉扎村产业提升。
“红桥”冠名建标杆,为甘肃教育融入“天津底色”
为推广复制东部教学经验,红桥区探索“组团式帮扶”“试点化示范”教育帮扶模式,通过整校式、全学科制打造,在班务管理、教学模式、学科教研、社团活动等方面不断调整推广,实现以点带面、以班带校、以校促县的良好效果。
合水县黄寨子村小学始建于1953年,是合水县最大的村级小学。校园内原有六排平房,存在着较大安全隐患。因为是老旧平房,屋子密封性差,漏风严重,即使屋里有电暖气,孩子们冬天上课也非常冷。为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红桥区将学校改扩建项目列入东西部协作援建工程,投入资金1872万元,新建三层教学楼1幢,二层综合楼1幢,总面积超3000平方米。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奉献爱心,为学校捐赠电子阅览室、智慧书法教室、一体化视频会议、户外大屏、课桌、教学用具等。2023年6月,孩子们搬入新校园,为感谢红桥的援建,合水将学校正式更名为“红桥小学”。
要助力农村教育发展,硬件设施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和学校管理方式,还要提升学校的“软实力”,帮助当地老师学习东部优秀的教育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村级小学师资力量提升计划,联合企业爱心捐赠,在合水县包括黄寨村小学在内的30个村级小学设立了睿知云在线智能互动端口,依托33个名师工作室打造“空中课堂”,对村级教师开展专项指导和成果展示活动共享各学段资源100余节,开展“组团式”帮扶,集中选派符合教育教学实际、专业特长突出的红桥教师,建立“师带徒”帮扶模式,让优质的教学理念向农村延伸。
2024年新学期伊始,碌曲县藏族中学,开设了“红桥班”,9名教师组成全科团队,以初一班级为试点开展“组团式”帮扶。
两个月内,团队听课30余节,组织示范课、心理拓展等活动20余场,并与当地班主任密切配合,优化班级管理制度。“红桥班”藏族班主任拉毛草表示:“红桥老师带来的不仅是知识,还有科学的班级管理方法。”这一模式打破了过去教师分散支援的局限,通过集中资源,形成教学、教研、德育闭环管理。 红桥区依托33个名师工作室打造“空中课堂”,共享各学段资源100余节。初中物理学科工作室与藏族中学开展线上跨学科实践案例研讨,推动教学理念更新。
一年来,“红桥班”学生综合素养显著提升,经验推广至全校,成为甘肃教育援建标杆。
多年来,随着津甘两地不断交流,双方百姓对彼此的家乡不禁生出了许多好奇与向往,为了加深两地情谊,今年,红桥区将联合碌曲县开展交往交流交融活动,组织当地少先队员、共青团员、村干部、妇女干部等基层群众和青少年来津,沉浸式体验天津的风土人情,一份份民族情跨越万水千山紧密相连。
马莲洮河奔腾跃,海河儿女助振兴。津甘携手,山海情深,红桥区、合水县、碌曲县,将“合心聚力”“一碌相伴”,共同谱写东西部协作“津彩纷呈”新篇章。(中宏网特约作者王敏报道 文章/由主办方提供)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