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4月18日电(记者 韩鹏飞)4月19日,北京亦庄将迎来一场别开生面的赛事——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本网记者了解到,目前,已经有天工、夸父、轩辕等近20个来自全国不同城市的机器人团队,在跑团大本营中紧张忙碌地进行着最后的适应性训练。工程师们仔细调试着机器人的各项参数,操作员全神贯注地准备操控,领跑员也在一旁时刻待命,他们都希望能助力“选手”们在比赛中发挥出最佳水平。这场特殊的马拉松,人类比拼的是体能与耐力,而电机驱动的人形机器人角逐的则是技术的先进性与稳定性。
这项比赛不仅要考验机器人在21公里多的赛程中保持长距离动态平衡,还要求它们适应地形、天气,顺利完成爬坡拐弯、跨越轨道、最后冲线等一系列复杂动作。当这些人形机器人与人类运动员并行奔跑在赛道上,不仅能让公众直观感受到前沿科技的发展水平,更是技术的一次集中展示,对引领产业发展意义重大。人形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集成体现,其发展对于重塑我国制造业竞争优势、加快工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就在人们聚焦这场科技盛宴的同时,2025年一季度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成绩单也新鲜出炉,同样令人振奋不已。
工业经济运行稳健,“压舱石”作用凸显
在4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谢少锋介绍,今年一季度,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增速相较于去年四季度加快了0.8个百分点。这一数据直观地展现出工业经济的强劲复苏动力。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9%,对整体工业生产增长的拉动作用达到3.5个百分点,成为当之无愧的工业发展“助推器”。电子、汽车、电气机械器材等行业在“两重”“两新”等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增加值实现了10%以上的快速增长,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效应愈发显著。
工业在宏观经济增长中的“压舱石”角色愈发稳固。一季度,工业对宏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3%,为稳定经济大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工业品出口也表现出强大的韧性,出口额同比增长6.9%,其中机电产品出口增长8.7%,在国际市场上持续扩大份额,彰显出我国工业产品过硬的质量与强大的竞争力。
工业民间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这一积极信号反映出企业对市场前景充满信心。截至2月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较上年底增加了0.7万户,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连续2个月扩张,企业预期得到显著提振,效益逐步改善,整个工业经济生态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从区域发展来看,31个省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部实现正增长,浙江、福建、江苏、山东等工业大省增速超过8%,湖北、河南等工业大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实现两位数增长,烟台、大连等工业大市工业增速同样实现两位数增长。各地积极作为,靠前发力,通过召开“新春第一会”等方式,强化政策支持、推动项目落地、促进供需对接、加强助企服务,重点地区的拉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加速
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大趋势下,一季度我国涌现出众多标志性创新成果。人形机器人、无人机、X荧光光谱仪、AI智能体、细胞和基因治疗药物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彰显出我国在前沿科技领域的强大创新实力。技术交易市场也十分活跃,全国共登记技术合同16.8万项,成交额超过1.2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8%,这表明技术成果不仅在不断涌现,还能高效地实现市场转化,为产业升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更是日新月异。自主人工智能大模型在重点工业领域规模化部署不断加快,“人工智能+”创新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AI手机、AI电脑、AI电视等新型智能终端产品加速走进千家万户,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工业生产中,大模型在电子、原材料、消费品等行业的研发设计、中试验证、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环节广泛应用,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与管理水平。例如,北京一家平板显示企业借助大模型一键生成排产计划,产线排产时间大幅降低75%;沈阳一家电子设备制造企业依靠大模型推动工艺设计自动化,生产效率提升40%。
智能工厂的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国已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1200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覆盖超过80%的制造业行业大类。这些智能工厂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手段,使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28.4%,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2.3%,有力推动了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迈进。
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同样成果丰硕。通过扎实推进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加强先进绿色低碳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氢能等新型储能应用场景不断拓展,重点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字产业蓬勃发展,信息基建筑牢根基
以5G、人工智能大模型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飞速发展,带动数字产业在一季度迈向新高度。前两个月,数字产业完成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2%,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成果令人瞩目。截至3月底,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439.5万个,成功实现“乡乡通5G”,行政村通5G比例达90%。在千兆光网“县县通”的基础上,启动开展万兆光网试点,在全国86个城市的168个小区、工厂和园区试点部署。同时,重耕2G、3G、4G系统无线电频率用于5G系统,使得5G网络容量和信号覆盖水平持续提升,在用算力中心标准机架数超过900万,为数字产业发展构建了坚实的网络支撑。
在数字产业应用方面,“5G+工业互联网”全国建设项目超1.85万个,累计遴选700家高水平5G工厂;5G应用已融入97个国民经济大类中的80个,案例总数超13.8万个,在采矿、港口等行业实现规模复制,有力促进了工业企业提质降本增效;在医疗、教育领域实现全流程全场景覆盖,提升了公共服务的效率与质量。
我国在数字技术产业实力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全球占比超42%。在6G研发方面,指导成立了IMT-2030(6G)推进组,凝聚各方力量推进6G创新,发布《6G总体愿景与潜在关键技术》等50余项研究成果,并组织对通感一体化、无线AI等6G关键技术开展测试验证,加速技术成熟,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此外,信息通信业对外开放持续扩大。一季度向13家外资企业发放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试点批复,截至3月底,我国已有超过2400家外商投资电信企业,较去年同期增长26.5%,为数字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机器人长跑大赛展现出的科技魅力,与一季度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的亮眼成绩相互呼应,都预示着我国在科技驱动、产业升级的道路上正稳步前行。尽管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但凭借我国完整的产业体系、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工业经济将继续保持强大的韧性、潜力和活力。今年,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不断提升工业领域的发展质量。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