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4月6日电(记者 韩鹏飞)近年来,中国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始终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其中,让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绿意十足”。从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中国正以实际行动书写着经济与生态协同共进的崭新篇章。
在绿色产业领域,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成为一大亮点。以光伏产业为例,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光伏产品制造国,也是最大的应用市场。2024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3.73亿千瓦,同比增长23%,占电力新增装机的86%。隆基绿能等行业龙头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光伏产品的转换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如今,中国的光伏产品已出口至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占据重要份额。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同样成绩斐然。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突破了1300万辆,这个数字是全球的70%,也是连续十年全球排名第一。比亚迪、特斯拉(中国)等企业不断推出新车型,提升产品性能和续航里程,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持续提高。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不仅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
绿色发展理念也深入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中。钢铁行业作为传统的高能耗、高排放行业,近年来积极推进绿色改造。宝武钢铁集团通过引进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对生产流程进行优化。在炼铁环节,采用新型的高炉炼铁技术,降低焦炭消耗;在炼钢环节,利用余热余压发电技术,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据世界钢铁协会2022年6月发布的《世界钢铁统计数据2022》,中国宝武2021年粗钢产量约1.2亿吨,同比增加4.35%,连续第二年位居世界第一。为履行社会责任,2021年中国宝武率先提出“双碳”目标——2023年力争实现碳达峰,2025年具备减碳30%的工艺技术能力,2035年力争减碳30%,2050年力争实现碳中和。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中国政府持续加大投入,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以长江经济带为例,为了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保护与修复行动。关闭了大量沿江的非法码头和污染企业,实施了退田还湖、退耕还林等生态修复工程。经过多年努力,长江水质明显改善,江豚等珍稀物种的数量逐渐增加。在黄河流域,通过实施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措施,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有效改善。
绿色金融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的绿色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截至2024年末,中国的绿色贷款余额达到36.6万亿元,同比增长21.7%。金融机构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推出了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多种产品。例如,兴业银行推出的“绿色金融债券”,募集资金专门用于支持绿色产业项目。这些绿色金融产品为绿色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促进了绿色产业的发展。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绿意”,不仅体现在国内,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强大影响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积极与沿线国家分享绿色发展经验,开展绿色项目合作。在埃塞俄比亚,中国企业参与建设的东方工业园,采用了绿色建筑标准和环保生产技术,成为当地绿色发展的示范园区。在肯尼亚,中国援建的蒙内铁路,在建设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通过设置野生动物通道等措施,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深度融合。随着绿色技术的不断创新、绿色产业的持续壮大,中国经济必将在绿色发展的轨道上实现更大跨越,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