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天津3月28日电 日前,天津宁河区潘庄镇大贾庄村的大贾生态农业产业园内一片热闹景象。来自全球22个国家的52名留学生,齐聚于此亲身体验挥锄播种的农事乐趣。他们头戴草帽,手握着锄头,亲身感受“因地制宜”的种植智慧,田间处处洋溢着欢声笑语。
这场农耕研学活动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大贾庄村近年来以“党建+人才+研学”三链融合为突破口,探索乡村振兴之路的生动实践,更是打造国际传播新高地的重要举措。通过与多所院校紧密合作,搭建校地协同平台,吸引各方人才汇聚,以文化为纽带赋能乡村发展,以国际交流为契机,展示宁河形象,讲好宁河故事,全面提升宁河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立体研学体系架设文明互鉴桥梁
大贾庄村创新构建“国际-国内-属地”三级教育实践网络,形成独具特色的研学矩阵。在国际层面打造国家级“留学生社会实践和文化交流实践基地”,开发“1+6+N”课程体系,以24节气农事体验为核心,融合非遗传承、生态保护等多元主题。留学生们通过三维节气模型探秘古人“观天察地”智慧,在火龙果园体验“南果北种”科技,于稻蟹混养田感悟生态循环理念。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牛万才表示:“三年来,我村累计接待100余国4000余人次留学生,促成中美青年农耕对话等国际交流项目,让农耕文化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载体。”
产教融合模式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该村首创“高校+企业+村集体”协同机制,与天津大学等7所院校共建实践基地,引入中智国际集团专业运营,并为中智国际集团负责人苑婷颁发“最美推荐官”聘书。在4500亩生态农业产业园内,设置果酒工坊、稻田艺术区等八大功能区,形成“半日体验-全日研学-多日驻训”产品体系。留学生们既能在传统农具体验区感受“粒粒皆辛苦”,也可在现代智能温室学习物联网种植技术。这种“前店后厂”的产业格局,带动农产品深加工增值300%,鸡心果酒等特色产品年销售额突破百万,研学经济为村集体创收270万元。
文化传承创新培育振兴内生动力
大贾庄村将农耕研学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培育出43名新型职业农民,吸引6名大学生返乡创业。通过“高校智库+在地实践”培养机制,15名村民成长为技术骨干,80个新就业岗位让村民年均增收8000元。国际友谊林、非遗工坊等项目的实施,既保护了扎染、传统农具制作等技艺,更让2000余套闲置农房焕发新生。正如俄罗斯留学生伊万所言:“在播种中读懂了中华文明的生存智慧”。
如今的大贾庄村,研学团队与稻浪共舞,外籍学子同村民共话桑麻。这片曾经以棉花玉米种植为主的土地,正通过农耕研学的独特路径,实现从传统村落向“没有围墙的农耕文化课堂”的华丽转身,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潘庄方案”。潘庄镇组织委员李建林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农耕研学模式,拓展产业链条,引入更多元化的产业项目,进一步加强与高校、企业的合作,吸引更多人才和资源汇聚,推动潘庄乡村振兴迈向更高台阶。”(中宏网特约作者王敏报道 图文/由主办方提供)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