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2月26日电(记者 韩鹏飞)在河南省安阳市的蜂巢航宇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下称“蜂巢航宇”)试飞基地,一架型号为HC-526的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正在进行巡检测试。该机型搭载高光谱雷达和高清摄像头,已在湖北、四川等地的林草监测项目中投入应用。蜂巢航宇常务副总经理刘铁军介绍:“通过无人机替代传统人工巡检,山区巡检效率提升5倍以上,单次任务可覆盖70公里半径。”这一场景折射出工业无人机在低空经济中的核心价值——以技术创新驱动生产力变革。
蜂巢航宇常务副总经理刘铁军接受本网记者采访。 摄影 康书源
作为北京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蜂巢航宇聚焦工业无人机研发制造,产品广泛应用于综合巡检、安防监控、地理测绘等领域。其自主研发的智能无人机场系统已在全国部署超150个站点,2024年累计执行巡检任务超1万架次,为林草、能源、交通等行业节省人力成本近亿元。刘铁军表示:“低空经济不仅是飞行器的升级,更是基础设施数字化、运维智能化的系统性革新。”
从“单机智能”到“生态系统”
在2024年9月25日,浙江杭州举行的第三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上,蜂巢航宇展出的多款智能无人机产品及行业解决方案受到了广泛关注,成为这次博览会上的一大焦点。展区内,蜂巢航宇重点展示了HC-526E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和SU-50智能无人机场系统。通过三维动态沙盘、实时飞行数据大屏等交互形式,直观呈现无人机在电力巡检、应急救灾、生态监测等场景的应用效能。
博览会期间,在低空经济新兴技术与产业发展对接会上,蜂巢航宇《武义县复杂山地低空+林业综合应用》案例,作为低空经济创新应用探索案例发布,为业内带来了无人机创新研发的新思路。该项目针对浙江武义县山地林区地形复杂、防火压力大等痛点,构建了“无人机+智能机巢+AI平台”的立体化解决方案。
“我们在海拔落差超800米的区域部署了6座SU-50智能无人机场,搭配HC-526复合翼无人机组成作业集群。”蜂巢航宇技术负责人介绍,系统通过智能航线规划,每日自动执行3次防火巡查,利用多光学传感器识别地表温度异常,火情预警响应时间从小时级缩短至10分钟。项目运行半年来,累计发现早期火点隐患17处,病虫害监测准确率达91%,为林业部门节省人力成本约40%。
“传统无人机作业需要专业飞手随行,而SU-50让设备像‘空中机器人’般自主作业。”刘铁军说,“我们在承担林草巡检工作中,无人机可以按照预定的线路进行巡检,红外热成像数据实时回传至指挥中心,全过程无需地面人员介入。”该技术已在新疆、甘肃、四川、贵州等自然保护区验证效能——大幅降低人力投入,效率较人工提升5倍。
从单机研发制造到打造无人机生态系统,这种技术上的跃迁,源自蜂巢航宇在研发投入方面的强度,近年来,蜂巢航宇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持续提升,2021年,在天津滨海新区建立研发试制中心,2024年在山东省滨州市成立生产交付中心。从“单机智能”到“生态系统”,蜂巢航宇正经历一次深刻的蜕变。“低空经济的竞争一定是能源和安全技术的较量,谁能解决无人机‘飞得远’‘飞得安全’的痛点,谁就能定义行业标准。”刘铁军说。
空域管理与技术创新的竞速赛
在物流配送、农林植保、应急救援等领域,无人机正以精准、高效、灵活的特点重塑产业形态。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无人机经营性企业突破1.7万家,低空通信网络覆盖330余个城市,上海跨江无人机送药航线、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城际低空试验航线、深圳到中山的低空航线等相继开通。在蜂巢航宇的无人机应用案例中类似这样的场景有很多,比如,内蒙古马铃薯种植基地通过多光谱无人机监测,实现亩均节水30%、增收1200元。这些案例印证,无人机正从“替代人力”向“创造价值”跃迁。
基础设施的完善进一步释放应用潜能。深圳、合肥等15个低空经济示范区率先试行超视距飞行,这些城市计划在2025年创建100个低空经济行业标杆示范项目。从行业发展来看,无人机被广泛应用在物流、农林植保等领域,与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密切。2024年,全国植保无人机的保有量达到25.1万架,作业面积更是高达26.7亿亩次,同比增长近25%。从“玩具”到“工具”,从“表演级”到“实用级”,如今我国不仅是全球农业无人飞机应用面积最大的国家,还一跃成了全球行业的领头羊。
产业高歌猛进的背后,结构性问题逐渐显现。多位专家指出,当前无人机产品同质化率超过50%,电池续航、避障算法等核心技术依存度仍然较高;行业标准体系仍有很多空白区域需要探索,适航认证、事故责任认定等规则尚未统一;部分区域空域审批流程长,与无人机“即时响应”特性还不能很好地适配。
“最紧迫的问题是空域管理机制滞后于技术创新。”刘铁军坦言。当前我国低空仍沿用“静态审批+物理隔离”管理模式,而无人机作业需动态响应气象、任务变化。比如,在运用无人机实现跨省运输方面,需要向沿途行政管辖区管理部门分别报备,这也降低了无人机运输的效率。
如何为这些问题寻找到解决的路径?刘铁军表示,“可以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低空数字地图,推动审批从‘事前管控’转向‘云端动态监管’。”目前,浙江舟山印发的《舟山市低空经济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探索“一平台管空域”模式。该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基本实现“三个集中统一”;指挥调度集中统一、场景集中统一、机型集中统一;建成“四张网”;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服务网;建成“五个中心”;适航审定中心、培训考试认证中心、低空运行管理服务中心、飞行测试中心、应用创新孵化中心,将舟山市打造成为低空经济海岛发展样板。
让城市从“二维”向“三维”生长
低空经济既包括传统通用航空业态,又融合了以无人机为支撑的低空生产服务方式,是一种容纳并推动多领域协调发展的综合经济形态,具有明显的新质生产力特征。通用航空是低空经济的主体产业,无人机是低空经济的主导产业,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是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
2024年3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该文件提到,到2030年,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的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新模式基本建立,支撑和保障“短途运输+电动垂直起降”客运网络、“干-支-末”无人机配送网络、满足工农作业需求的低空生产作业网络安全高效运行,通用航空装备全面融入人民生产生活各领域,成为低空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
在北京市丰台区,蜂巢航宇是丰台区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的重要供给单位之一。蜂巢航宇的技术人员也多次参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北京市相关部门以及丰台区人民政府组织的低空经济产业相关课题的研究,给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面对未来,刘铁军描绘出更具想象力的场景:随着低空经济嵌入城市发展之中,城市正从“二维”向“三维”生长。到2030年,城市上空将形成分层立体交通网络,物流无人机在120米以下空域构建便捷的送达圈,载人飞行器在200米-500米空域提供通勤服务,而高空则由大型货运无人机承担区域干线运输。“这种变革不亚于从马车时代跃入汽车社会,但需要跨学科、跨产业的协同创新。”
这种愿景已在部分领域落地实践。蜂巢航宇推出的多款产品和行业解决方案已经在林草巡检、海岸线巡检、应急抢险救援、城市高楼灭火实战演练、航空辐射等领域得到了验证,并在多个地区和城市实现了常态化运行。“低空经济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天空布满无人机,而是让技术创新回归人性需求。”刘铁军指着蜂巢航宇的LOGO——“让每一次起飞都有价值”说道。这个从航天科研院所走出的团队,正尝试用硬科技回答一个更柔软的问题:如何用新质生产力,托举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