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天津2月24日电 “中国是我到的第二个故乡。”19岁的土耳其女孩乔希娜这样形容她在天津的留学生活。从土耳其西部爱琴海沿岸历史名城马尼萨到中国北方的港口城市天津,她用六个月的时间,不仅学习了汉语,还深刻感受了中国的风土文化与人情。作为一位热爱交流的年轻人,乔希娜的故事充满了对语言、文化与友谊的探索。
勇敢的选择:从欧洲到中国的转变
乔希娜从小是个品学兼优的姑娘,高中毕业时在全年级500名学生中排名第三。和许多同龄人一样,她最初计划前往欧洲深造。然而,她的姐姐曾在中国厦门大学攻读人工智能专业,极力推荐她前往中国学习。
“其他家人和朋友都认为学中文太难了,”乔希娜笑着回忆说,“他们说中文是世界上最难的语言。但是我姐姐给我看了她在中国的生活照片——朋友、节日、美食——让我觉得去中国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更是一场文化冒险之旅。”
姐姐还告诉她,中国文化非常重视家庭,这点深深触动了乔希娜。“在欧洲,主流文化更崇尚个性、自由,但在中国,就像在土耳其一样,家庭是最重要的。”在姐姐的鼓励下,她最终选择到中国留学学习中文,希望在这个与自己文化有共鸣的国度,体验新的人生。
初见天津:从陌生到熟悉
2024年2月,乔希娜抵达北京,恰逢中国农历新年。在充满红灯笼、窗花和门楹对联的热闹氛围中,她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节庆魔力。“到处都是红色,代表着庆祝和好运,”她说,“一切都那么新奇。”
然而,当她到达天津大学报到时,节日的热闹被校园的寂静所取代。“整个校园空空荡荡,”她回忆道,“我当时心想,‘大家都去哪儿了?’”直到宿舍管理员解释,这是因为春节期间中国人都会返乡与家人团聚,她才恍然大悟。
这种文化现象让她倍感亲切。“这让我想起土耳其的开斋节,当时我们也会回到家乡,与家人一起吃饭、祈祷和庆祝。我很喜欢两种文化在重要节日里都如此看重家庭团聚。”
尽管最初有些孤独,乔希娜利用这个安静的时间探索天津大学美丽的校园,并全身心投入学习。“春节期间,校园非常宁静,我尤其喜欢湖边散步,那让我感到平静,也对接下来的日子充满期待。”
语言与美食:独特的学习方式
3月开学后,乔希娜迅速融入天津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老师们非常支持我,”她说,“他们鼓励我大胆开口,不怕犯错,他们对教学的热情也让我更加努力。”
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乔希娜通过美食和多彩的文化活动迅速与中国同学建立友谊。
从学五食堂的煎饼果子,到学一食堂的炸酱面,再到学五食堂的北京烤鸭,乔希娜用味蕾记住了这些美味的名字。她最喜欢北京烤鸭,还经常跟着抖音的美食推荐去探店。有一次,她在朋友圈发了一张自己尝试新菜的照片,天津的朋友看后开玩笑问:“你是天津人还是我是天津人?”这样的互动让乔希娜感受到自己正在逐渐融入这座城市。
而在天津大学每年4月份的海棠季活动中,乔希娜结识了她在中国最好的朋友——美琪,一名天大在读研究生。两人第一次见面是在大学的海棠花节上。当时,她正在和朋友们自拍,而美琪恰巧也在拍照,结果意外出现在了乔希娜的照片里。两人因此相识,并迅速成为无话不谈的闺蜜。
美琪不仅带她游览了天津的公园,还带她去北京参观故宫,讲解中国古建筑的历史和文化;在美食方面,美琪更是她的“导师”,教她用筷子,带她尝遍天津街头巷尾的特色美食,如麻辣烫、火锅和红豆刨冰。“美琪就像是土耳其的我。她让我觉得天津是我的第二个家,”乔希娜感慨道。
文化体验:从端午到蓟县农村
在中国的六个月里,乔希娜深刻体验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她最珍视的一段记忆是参与端午节的庆祝活动,因为端午节那天刚好与她的生日重合。她和同学们一起学包粽子、制作香囊、学习端午文化故事。“这让我想起土耳其的诺鲁兹节,我们的节日庆祝春天的到来,端午节代表着夏日的开启”,她说,“两种节日都表现了人类对大自然季节变换的感恩。”
而一次前往天津蓟县农村的经历,让她对中国有了更深刻全面的认识。“有一次在地铁上,一位热情的阿姨主动和我聊天,还邀请我去家里做客。”乔希娜欣然赴约,10月份前往这位阿姨位于天津蓟县的乡村家中做客。
在那里,她与当地人一起采摘山楂和板栗,品尝农家菜,感受自然的宁静与美好。“那里非常美丽而宁静,人们似乎很享受自己的生活”,她说。这次经历让她想起了自己家乡马尼萨附近的乡村,那里的生活节奏同样慢而悠闲,与土地紧密相连。
中土文化的共鸣与差异
乔希娜逐渐发现,中国和土耳其在文化上有很多共鸣,比如两国都非常重视家庭和传统节日。她感慨道:“在中国,大家总是热情地招待我。从不让我付饭钱,因为我是客人。这就像土耳其一样,我们也非常重视待客之道。”
同时,她也注意到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例如,在中国,饭后通常没有甜点,而土耳其人则很喜欢用甜点结束一餐。此外,中国的数字支付系统让她大开眼界。“我真希望能把微信支付和淘宝带回土耳其,”她打趣道。
在天津大学的六个月里,乔希娜通过了较高水平的汉语水平考试(HSK 5级),证明了自己的语言能力。她形容这段时光为“说汉语越来越容易”。她希望能继续留在中国深造,尤其对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发展充满兴趣。
在她生日那天,她按照诺鲁兹的传统,曾在天津大学友谊湖边埋下一个许愿瓶,希望有一天能成为土耳其与中国之间文化交流桥梁。
“中国是我的第二个家,”她说,“尽管我们有很多不同,但我们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对家庭的热爱、对传统的珍视以及待客的热情。我希望能够继续这种文化连接,向世界展示,人与人之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不同。”
从马尼萨到天津,从初到时的陌生到如今的熟悉,乔希娜的留学经历不仅是一段语言学习的旅程,更是一场跨文化的探索。在她的眼中,世界的距离因为理解与交流而变得更近。乔希娜,正在用她的故事书写中土友谊的新篇章。(中宏网特约作者王敏报道 图文/天津大学 尹伟)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