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2月23日电(记者 韩鹏飞)2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会议指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已进入规模化退役阶段,全面提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能力水平尤为重要。要强化全链条管理,着力打通堵点卡点,构建规范、安全高效的回收利用体系,运用数字化技术加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流向监测,实现生产、销售、拆解、利用全程可追溯。要用法治化手段规范回收利用,制定完善相关行政法规,加强监督管理。要加快制定修订动力电池绿色设计、产品碳足迹核算等相关标准,以标准引领带动回收利用。此举旨在应对我国动力电池规模化退役的紧迫挑战,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保障供应链安全、减少环境污染,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动力电池退役潮催生千亿市场
2025年1月17日,公安部发布2024年度数据,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140万辆,依托创新“智”造、绿色转型,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加速领跑全球。与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相伴而来的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退役潮正以惊人速度袭来。1月21日,在国务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云明表示,预计2024年退役动力电池综合利用量突破30万吨,同比增长33%。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2025-2030年动力电池退役量预测报告》预计,到2030年累计退役量将超300万吨,市场规模突破1400亿元。这场因“绿色出行”引发的资源循环革命,正在重塑中国新能源产业格局。
生态环境部近日召开的会议指出,2024年持续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工作,加快制定退役动力电池、废光伏组件及风机叶片等“新三样”固废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实施规范废弃设备及消费品回收利用处理环境监管专项行动,严肃查处200余起非法拆解污染环境行为。有数据显示,新能源车辆退役后,75%的废旧电池流入了非正规的“小作坊”,“小作坊”通过盐酸浸泡提取有价金属,每吨成本较正规企业低6000元,却产生10倍以上的污染治理费用。
如何规范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链?在《行动方案》发布之前,我国已经发布了5批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有156家企业在这份白名单里。不过据此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规范化回收率仍然不足。这也意味着,有很大一部分退役动力电池流入了非正规渠道,由一些“小作坊”就地拆解,加工成梯次产品。
多名行业人士对这种情况感到担忧,缺乏规范拆解设备的“小作坊”回收利用企业收到电池之后,可能没有经过严格的检测,或者技术力量不够,直接拿去做其他应用。如果质量控制不好,或者对安全风险不能充分识别的话,会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同时拆解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流入到自然环境,将对“小作坊”周边的生态环境产生难以估量的不良影响。
退役电池大量流入非正规回收企业,导致部分正规企业回收量不饱和,难以达到预期回收目标,阻碍正规企业良性发展。
还有业内人士提到,当前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投资扩张速度偏快,部分地区已形成的综合利用行业产能利用率不高,亟须引导行业有序投资、合理布局。
全生命周期“数字铁笼”上线
《行动方案》的出台,为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构建起覆盖“生产-流通-回收”的监管网络。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有关负责人说,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对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减少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具有重要意义。
在生产端,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启用“电池身份证”系统,每块电池内置唯一识别芯片,实时上传充放电次数、健康状态等112项数据至国家监测平台;流通环节,京东物流试点区块链溯源货车,电池运输轨迹每30秒更新,异常停留超过2小时自动触发预警;回收终端,全国1.2万个标准化网点接入“电池银行”App,车主扫码即可查询就近网点,获得每kWh最高200元的回收补贴。
在江苏溧阳天目湖储能小镇,全球首条磷酸铁锂智能再生产线正将退役电池变成宝藏。通过多级破碎、热解蒸镀等48道工序,锂金属回收率从传统工艺的85%跃升至99.2%,每吨处理成本下降40%。“这相当于把‘城市矿山’的品位提升了10倍。”中创新航技术总监表示,其再生碳酸锂纯度已达99.99%,可直接用于新电池生产。
行业创新不止于材料再生。宁德时代推出的“电池ICU”系统,通过AI算法精准评估电池残值,将梯次利用筛选效率提升6倍。搭载该系统的储能电站已在青海投运,使用退役电池的度电成本降至0.15元,较全新电池低62%。
随着动力电池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千亿赛道吸引各路资本重仓布局。本网记者梳理发现,2024年以来,动力电池回收领域发生融资交易总金额超280亿元。其中既包含格林美、华友钴业等传统巨头,也有京东、顺丰等物流企业跨界入局。顺丰依托全国5.8万个网点建设回收网络,其“电池速运”业务已覆盖238个城市,实现48小时极速上门回收。
国际资本对这一市场也极为关注,全球最大金属交易商嘉能可斥资50亿元收购江西豪鹏,红杉资本领投电池再生企业恒创睿融B轮融资。相关分析预测,中国动力电池回收市场正复制光伏产业的崛起路径,2030年行业将诞生3-5家千亿市值企业。
构建绿色循环经济新范式
我国已经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作为全产业链的最后一环,报废车辆和退役动力电池的处置,直接关系到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此次审议通过的《行动方案》将对动力电池回收产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副会长李力指出,《行动方案》首次从顶层设计层面明确全链条管理框架,将解决行业长期存在的“监管无据、标准缺失”问题,为产业链协同提供政策依据。
数字化监测技术的应用在动力电池回收全产业链中将发挥出重要作用,一方面有效遏制动力电池拆解后可再利用金属的“灰产交易”,推动市场竞争回归技术和服务能力,同时降低锂、钴等战略资源对外依存度。
汽车自媒体人士分析,《行动方案》实施后,“小作坊”式回收企业将逐步淘汰,行业集中度提升,消费者亦将受益于更透明的二手电池交易市场。
如何构建起动力电池回收产业的绿色循环经济新范式?本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规范回收产业链,让动力电池的报废、拆解、再利用全过程公开透明,可追根溯源之外,行业向着新的范式发展还需要迈过标准、成本与全球竞争三道坎。
在深圳龙岗,某储能企业因欧美碳足迹核算标准不互认,价值2亿元的梯次利用电池组滞留港口。“国内再生锂的碳足迹是矿产锂的1/3,但国际认证体系尚未接纳中国标准。”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专家指出,我国虽已发布38项回收领域标准,但与国际接轨仍需突破200余项技术壁垒。
成本压力同样凸显。北汽新能源测算显示,当前正规渠道回收成本比黑市高25%,主要源于环保投入和智能溯源系统建设。为破此局,京津冀三地试点“绿色积分”制度,车企使用再生材料可抵扣碳排放配额,相当于每吨电池增加1800元收益。
在湖北荆门,全球首个“零碳电池循环产业园”初具雏形。园区内,退役电池经过再生处理后,锂、钴、镍等材料直供隔壁电池工厂,废电解液制成阻燃剂用于本地建材生产,石墨废料转化为碳纳米管出口日韩。这种“闭环经济”模式使产业链综合收益提升35%,碳排放减少78%。
尽管动力电池行业朝着绿色循环经济新范式前进,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可以预见,随着智能回收柜进驻社区、移动拆解车开进山区,动力电池回收将像快递般便捷。这场由退役潮引发的产业变革,正在将环保负担转化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