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天津2月5日电 春节期间,天津的大街小巷被红灯笼和春联装点得年味十足,鞭炮声此起彼伏。阿托莎・德汗博德巴(Atossa Dehghanbordbar)和妹妹纳扎宁(Nazanin)沉浸在中国新年的热闹氛围中。这是她们在天津度过的第三个春节,与以往只是旁观者不同,今年她们深度融入了这场中国传统节日盛会。
“今年我们参加了好多活动,像学写春联、包饺子,还在学校春节晚会上表演了中文歌曲《茉莉花》。”阿托莎微笑着回忆。纳扎宁也感慨道:“当真正了解这个节日的意义,深入参与其中,就会发现它和我们伊朗的诺鲁孜节(伊朗新年)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围绕家庭、团聚、美食和对未来的希望。”
从伊朗的设拉子到中国天津,这对姐妹的求学之路,不仅是学术上的探索,更是文化交融与个人成长的难忘经历。她们凭借努力与梦想,搭建起连接两大古老文明的桥梁。
从“诗人之城” 迈向“求学之路”
设拉子,这座被誉为 “玫瑰与夜莺之城” 的城市,是姐妹俩的故乡。作为波斯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里诞生了波斯文学巨匠萨迪与哈菲兹,他们的诗作历经岁月沉淀,成为波斯文化的核心。
“在设拉子成长,就像生活在历史与艺术的博物馆里。”纳扎宁说。设拉子的花园、古迹和浓郁文化氛围,激发了她们的想象力与求知欲。城市的开放包容,赋予姐妹俩探索世界的勇气。
父母的培养也为姐妹俩的求知欲提供了养分。父亲是电气工程师,热爱文学和历史,一直鼓励她们追寻热爱。母亲是哲学与阿拉伯语教师,注重纪律和艺术熏陶。“艺术必须融入生活。”母亲常这样教导她们。在家庭支持下,姐妹俩在学术上追求卓越,也不断汲取艺术与哲学的滋养。
为何选择中国?开启文明对话
中国对姐妹俩一直有着强烈吸引力。自幼,她们就对伊朗与中国两大古老文明的联系充满好奇。两国分处古丝绸之路两端,千年来通过贸易、艺术和思想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
“小时候父亲送我的那本关于东方文明的书,第一页是一副关于中国龙的画,那幅画点燃了我对中国的向往。”阿托莎回忆,“我渴望了解这个文化不同却同样历史悠久的国家。”
选择留学国家时,父亲综合考虑安全性、人文环境和未来发展机遇,中国因其深厚历史底蕴、快速发展步伐以及与伊朗的紧密联系,成为姐妹俩追逐梦想的理想之地。
学医初心:源于亲情与使命
姐妹俩对医学的热爱,源于家庭的悲痛经历。祖父因心脏病离世,母亲的姑妈也因癌症去世,这些让她们决心投身医学,守护他人健康。
经过多方考量,她们选择天津大学药学院(SPST)。作为中国首批国际化示范学院,这里提供从本科到博士的全英文课程,方便不熟悉中文的姐妹俩学习。同时,天津这座海滨城市现代与历史交融的氛围,也让她们倍感亲切,仿佛回到家乡设拉子。
适应天津:从陌生走向归属
初到中国的第一年,姐妹俩面临诸多挑战。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和陌生生活方式让她们很不适应。“第一年真的很难,”纳扎宁坦言,“几乎不知道怎么与人交流,朋友也少。”食物也成了难题,阿托莎记得第一次在学校食堂点菜,随意指了一道菜,端上来时却不知如何下手,“当时只能硬着头皮尝试,后来发现还挺好吃。”
随着时间推移,她们逐渐适应天津生活。开始自己烹饪家乡美食,用藏红花米饭和波斯炖菜找回熟悉味道。在实验室,她们结识许多朋友,得到导师悉心指导。“现在,我们有一群像家人一样的朋友,一起学习、欢笑,分享成功喜悦。”阿托莎说。
除学术追求,她们还将艺术热爱融入生活。姐妹俩加入天津大学国际学生中文合唱团,纳扎宁更是成为北洋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手。“音乐让我们结识不同背景的人,也帮助我们更深刻理解跨文化交流。”阿托莎感慨。
两大文明的共鸣
在中国求学的经历,让姐妹俩不仅在学术上收获满满,思想和精神也得到成长。姐姐阿托莎学会建立深厚人际关系,妹妹纳扎宁学会耐心和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
“我发现中国学生比我们国家的学生更安静、更有耐心。”纳扎宁说,“这种差异让我学会从容面对挑战。”她想起父亲常说的“一棵小树不能一夜长成参天大树,它需要时间成长”,如今对这句话有了更深体会。
三年多时间,姐妹俩见证自己从设拉子的历史街道走向天津的繁华都市,完成成长蜕变。她们的故事,是两大古老文明在当代的交汇,是文化交流与个人成长的生动写照,也是家庭价值观的传承延续。
对阿托莎和纳扎宁而言,这段旅程远不止学术成功,更是连接伊朗与中国的文化桥梁。她们在逐梦路上,书写着希望、成长与文化共鸣的新篇章。(中宏网特约作者王敏报道 图文/天津大学 尹伟)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