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3月5日电 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范小云教授在提案中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九年来,三地加强协作,取得显著成效。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天津市力求快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河北省希望缩小与京津的经济差距,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两地发展诉求呈现出强烈的区域特征和差异,也反映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总目标相比,两地存在着明显的信用差异和发展短板。建议融合京津冀整体信用,发行京津冀协同发展特别国债,实现整体信用提升,同时推进京津冀区域金融市场一体化发展,支持京津冀区域整体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基础水平和信用基础差距悬殊,障碍京津冀协同效应
京津冀地势相连、人脉相承,但三地差异巨大。在产业结构方面,最为先进的北京已经进入到了 “退二进三的后工业化阶段”,成长为一个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超级都市;天津凭借其滨海新区和自贸区的建设,已经进入到“接二连三的工业化高级阶段”;河北省仍然以第二产业为主,还处于“培二育三”相对落后的工业化中级阶段,其城镇化水平低下导致其在基础设施方面又远落后于京津两地。三地发展差距巨大导致了融资信用基础差异巨大,严重阻碍京津冀的协同效应产生。
(二)金融资源配置存在壁垒
京津冀地区资金分布极端不平衡,区域资金回报率和成本差异十分显著。北京集中了全国 50—60%的金融资产,其丰富的金融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明显不足,各金融子行业单独发展,少有交叉,缺乏区域联动的诉求。天津具有国家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的定位优势,理应实现金融资源的快速增长强大,但是天津与其强大的金融资源直接对接的现实产业不足,没能实现金融辐射的功能,达成与周边产业联动的效果。津冀地区的企业求“资”若渴时,北京市的银行存贷差却高达数万亿元。
(三)地方政府财政难以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具体要求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加之河北雄安新区千年大计的实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整体提升成为三地协同发展的具体要求。目前制约性因素在于三地融资能力差异巨大,天津市和河北省区域融资吸引力较差,特别是天津的地方政府债务负担更为严重突出。现实的资金流入显然不足以支撑天津、河北的经济发展要求,也不支撑债务风险防控。仅依靠地方政府财力进行建设,势必给三地地方财政带来更为沉重负担,急需中央政府发挥主导性作用。
二、建议
(一)发行京津冀协同发展特别国债,融合增强京津冀整体信用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条件是构建起京津冀一体化的信用基础。建议发行京津冀协同发展特别国债为该区域注入国家信用,融合区域整体信用。以特别国债置换部分省级(直辖市级)主体存量债务,增强省级主体的债务风险防控能力,带动社会融资回升和融资成本下降,为增强区域承载能力提供资金空间。同时,运用这些集资金,进行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功能建设。
(二)破除金融资源配置壁垒,提升京津冀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
突破制度壁垒,推进京津冀区域的金融市场一体化发展。建议建立京津冀统一的产业结构调整基金和抵质押制度,并在三地共建京津冀区域统一的信用体系和社会信用奖惩联动机制。提升金融服务跨区域便利程度,在支付清算、异地存储、信用担保等业务方面实现同城化便利,改变异地特别是跨行之间现金存取手续费偏高,跨区金融交易成本高的现状。实现京津冀三地金融产品互通、互认、互联,最终实现客户待遇无差别化和三地金融监管的协调统一。(中宏网特约作者王敏报道)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