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6月10日电(记者 韩鹏飞) 应对疫情散点发生的风险,稳经济大盘,激发广大中小微企业的内生动力是关键。近一段时间,国务院出台一揽子政策举措,扎实稳经济大盘,这无疑给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应对经营压力提供了强力支撑。各级部门抢抓政策机遇,因势利导、因地施策,在中央助企纾困政策的指引下,纷纷亮出“实招”,多管齐下,全力踢好助企纾困“临门一脚”。
抢抓政策机遇,多项实招齐发力
今年3月以来,新一轮疫情给上海经济发展造成不小的阻力。据上海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上海市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61.6%;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48.3%。目前,上海疫情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复工复产工作有序开展,但上海一直以“白名单”形式推进复工复产,复工主要集中在汽车、芯片及制药等大型企业,还有很大一部分中小企业一直在等待中,对于大多数中小微企业如何复工,上海有关部门如何做好助企纾困工作?
本网记者了解到,6月1日起,上海市取消了企业复工复产审批制度,这意味着,从6月起上海就不存在复工“白名单”了,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稳外资、促消费、扩投资政策。
在本轮疫情中,上海广大中小微科技企业受疫情冲击较大,为了推动广大中小微科技企业尽快复工复产,5月29日,上海市发布的《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涵盖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复工复产复市、稳外资稳外贸、促进消费、拉动投资、资源要素保障、民生保障和优化营商环境等8个方面共50条具体政策措施。
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清表示,根据行动方案,上海已明确要求全市各部门、各区抓紧出台实施细则,明确申报流程和办事指南,实行免申即享、一键即享、线上办理、精准推送等措施,确保各项政策以最快速度落实落地,高效直达市场主体。
今年以来,尽管国内部分地区出现疫情散点发生的情况,在中央稳经济大盘“政策信号”的指引下,各地纷纷出台助企纾困政策措施,帮助广大中小微企业一起抵御疫情造成的风险。
广州市多部门联合出台“供应链畅通13条规则”,着眼于解决广大中小外贸企业与物流公司供需信息不对称的堵点问题,为拓宽中小微外贸企业物流渠道,鼓励利用外综服数字化物流平台,提升综合议价能力,降低运费成本,提升国际供应链水平。深圳市发布惠企纾困“三十条”扶持举措,把降成本作为政策实施的重要发力点,从“税、费、租”等方面减征、减免、缓缴给予纾困扶持。
杭州市发布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政策意见40条政策,在服务业普惠性纾困扶持措施上,提出延续服务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扩大“六税两费”减征范围、对困难企业减免部分税收等。
减租退税,为企业减负担增信心
面对疫情压力,给广大中小微企业减租退税是帮助企业减轻压力,增强信心的关键一招。5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5月份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指出,加快落实退税减税降费、缓缴社保费等助企纾困政策。
受国内疫情点多、面广、频发和国际形势更趋复杂严峻等影响,市场主体困难明显增多,部分重点群体求职难度加大,城镇调查失业率上升。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1%,就业形势持续承压。
针对就业领域的严峻形势和挑战,多个部门纷纷出台有关举措,通过加大退税减税降费力度,给市场主体提供更多支持;通过阶段性免除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利息,来减轻毕业生负担;通过推进创新创业创造、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来增加更多就业岗位稳就业。
针对企业实际困难, 北京市打出降成本、扩融资、优服务、拓市场等“组合拳”,包括国有房租减免“即申即享”、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应缓尽缓”、留抵退税“直达快享”等。北京市西城区税务部门对符合留抵退税条件的企业“一对一”辅导,开发智能小工具,提高退税审核效率。北京市朝阳区日前正式出台18条措施,加大中小微企业帮扶力度,帮助困难企业加快恢复发展。
2022年,我国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在延续实施部分2021年到期的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的同时,精准实施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税降费,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全年预计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对于企业而言,在疫情之中要活下来,企业活下来的关键是现金流。这种情况下,就要帮助企业分担成本,让企业经营可持续,保住市场主体,保障就业。只要企业活下来了,员工没有被解雇, 经济大盘就是稳固的,即使有疫情的影响,但疫情过去后,企业的生机与活力又可以恢复了。
适度靠前发力,重大项目尽快上马
共同应对疫情风险,不仅需要为广大中小微企业减轻负担,增强活下去的信心,同时政策要适度靠前发力,扩大精准有效投资,通过投资的杠杆效应,盘活存量资金,激活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扎实做好稳投资工作,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促进投资平稳增长。从一季度的情况看,全国投资增长9.3%,比2021年全年提高4.4个百分点,实现良好开局,稳投资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为国民经济实现平稳开局作出重要贡献。
从投资方向看,今年扩大有效投资,首先是聚焦重点领域。按照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要求,推进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和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是强化资金要素保障。中央预算内投资着力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项目建设,集中力量办大事、难事、急事;第三是加快推进项目实施。各地在依法依规履行项目建设程序的同时,推动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第四是激发社会投资活力。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健康发展,督促回收资金加快用于新项目建设。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是当前宏观政策发力重点,既有利于扩大当前需求、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又有利于优化供给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把握正确工作方向,着力打通堵点制约,注重发挥各方合力,有力有序推进稳投资各项工作。
坚持精准有效投资导向,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在盘活存量资金方面,各地各部门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积极推进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加强社会领域、生态环保、城镇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建设。
金融“活水”持续“滋养”企业
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滋养”。疏通广大中小企业在资金链方面的堵点,今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部署针对市场主体的纾困举措,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加力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若干措施》,相关部门发文要求进一步做好受疫情影响困难行业企业等金融服务,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
在助企纾困取得成效的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当前中小企业供需两端持续承压,生产经营困难加大,企业贷款有效需求不足,发展信心有待提振。同时,与庞大的中小微企业数量相比,普惠金融的惠及面还不足。落地,从支持受困主体纾困、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外贸出口发展3个方面,提出了加强金融服务、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23条政策举措。4月25日,央行全面降准0.25个百分点,投放长期资金约5300亿元。此外央行降准、科技创新再贷款等金融支持措施迅速出台,各地紧锣密鼓制定实施细则,金融机构积极行动,保障助企纾困政策加速落地。
数据显示,企业贷款利率继续下降。一季度末,新发放企业类贷款年化利率较年初下降0.2个百分点;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较年初下降0.25个百分点。针对小微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特点,各银行创新方式,加大支持力度。同时,银行业努力提升供应链金融发展水平,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积极支持粮食、能源生产保供和物流畅通等领域资金需求。
专家表示,多方政策需要形成隔离,助力企业平稳运行。在物流保障、复工复产等政策方面,帮助企业减轻疫情影响;加大能源、大宗商品等保供稳价的力度,加强生产要素保障,解决好企业生产环节的痛点,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出更多精细化、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让金融活水惠及更多市场主体。
中宏网版权和免责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