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稳定社会、贡献税收、推动创新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中小企业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基于此,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中小企业研究院对我国创业板中小企业的数字赋能效应进行了分析与评估,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为助推中小企业数字成长、释放数字经济潜力、建设数字强国提供参考与建议。
一、中小企业数字赋能现状总结
数字赋能成效初显,技术采纳走深入实。我国中小企业数字赋能总体已取得一定成效,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中小企业成长已成共识。此外,中小企业的数字技术采纳走深入实,不断推动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特别是物联网技术、平台技术与智能技术开始受到重视,中小企业数字赋能向更深入的数智化转型迈进。
政策支持助力成长,精细程度仍需加强。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资源短缺、能力不足的问题,提高数字赋能效应离不开政府扶持。一方面,针对中小企业“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等问题,政策扶持对提升中小企业数字赋能效应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政策支持应当更加具有针对性与区分度,将优质资源向敢于突破核心技术瓶颈的企业倾斜;避免大包大揽,谨防部分企业的搭便车现象。
赋能效应差异明显,补齐短板均衡发展。一是区域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和人才储备等优势,数字赋能效应表现更好。传统老工业基地传统包袱重、转型困难大,数字赋能效应评估表现不佳。二是行业不平衡。高科技行业等数字原生行业的数字赋能起步早、基础好、积累深,明显优于部分传统制造业。三是企业不平衡。民营中小企业生产规模小、资源积累弱、融资困难大、政策支持不足,数字赋能效应落后于国有企业。不平衡的发展现状制约了我国数字经济潜力的进一步释放,需要补齐短板、均衡发展。
二、中小企业数字赋能管理启示
持续投入研发,激发数字创新活力。“无技术,不数字”,数字技术是企业数字赋能的关键。企业应当持续进行技术研发,夯实技术基础,突破技术瓶颈,追求技术优势。在自主研发的过程中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实现更大的创新产出,激发创新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破除短视倾向,保持数字战略定力。由于成本负担与惯性约束,中小企业的数字赋能过程会面临“阵痛期”的考验。但从长期来看,数字化是中小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因此管理者应当保持数字战略定力,以不破不立的坚定信心带领企业挺过转型过程中的“阵痛期”,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
敢于壮士断腕,培养数字领导能力。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命,也是认知层面的革命,无论是经营模式还是思维模式,都需要管理者从长远角度进行深入思考和落实变革。管理者要敢于自我革命,摒弃与数字化转型不相容的模式与流程,培养数字领导能力。
三、中小企业数字赋能政策建议
抓痛点,重反馈:提高数字政策成效。良好的政策环境能为当地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带来更多优质的资源,但是大包大揽,搞“大水漫灌”、“授人以鱼”式的政策帮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政府应提高政策的区分度与针对性,根据不同企业“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等问题设计相应的政策方案。此外,政策帮扶应当建立有效畅通的反馈机制,及时了解落地情况,评估实施效果,调整技术细节,真正做到数字帮扶政策的精准扶“贫”。
一盘棋,共发展:平衡数字赋能大局。数字赋能是一个全局性、系统性、前沿性的大局,政府应秉持“全国一盘棋”的数字赋能全局观念,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做强、做大、做久,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实现数字赋能的“共同富裕”。政府应出台一揽子激励政策,帮助各地区、各行业、各主体的中小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
新基建,夯基础: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受制于资源短缺、技术积累不足等不利因素,中小企业的全面数智转型仍然存在较大难度。政府应集中力量办大事,着力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这不仅可以为构筑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现代产业体系夯实数字底座,还可以有效赋能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良好的硬件基础。
全产业,促转型:构建数字生态系统。促进中小企业数字赋能需要构建数字生态系统,推动不同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与价值共创。一方面,打造服务生态。政府应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建设产业平台、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等方式,集聚各方资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平台支撑服务。另一方面,打造应用生态。政府要明确数字技术研发与应用的场景和路径,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并在这个过程中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的转型工具。
(文:郭海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中小企业研究院研究员、商学院教授)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中宏网版权和免责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