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联合国首次提出“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的概念,呼吁全球范围内建立普惠金融体系,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解决低收入群体的贫困问题。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小微企业融资难这一问题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逐渐被解决。一方面,发达国家政府给予小微融资高度重视,采取了政府信用担保一系列的措施来降低银行风险成本。另一方面,社会资金的供给越来越充分,金融普惠化使大企业贷款利率和信贷需求较低,因此高利率的小微贷款对银行的吸引力上升。在政府推动和银行自驱力的双重作用下,小微企业获贷难度明显下降。
2013年,我国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发展普惠金融”。近年来在一系列国家政策支持和倾斜下,其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信贷总额来看,近几年我国小微企业贷款发展迅速,目前我国小微企业贷款总量已是世界第一。截至 2020年末,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 余额 21.53 万亿元,同比增长 24.2%,增速比上年末高 1.1 个百分点;全年增加 4.24 万亿元,同比多增 1.75 万亿元。普惠小微贷款余额 15.1 万亿元,同比增长30.3%,增速比上年末高 7.2 个百分点;全年增加 3.52 万亿元,同比多增 1.43 万亿元。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 5.99 万亿元,同比增长 11.5%,增速比上年末高 5.1 个百分点;创业担保贷款余额 2216 亿元,同比增长 53.7%;助学贷款余额1307 亿元,同比增长 10.9%。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贷款余额 1427 亿元。考虑已脱贫不脱政策的情况,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及已脱贫人口贷款余额 7881 亿元。
可以说,自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以来,我国的小微金融资得到快速发展。商事制度改革和“双创”运动后,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努力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增量扩面、提质降本”,小微企业银行信贷可及性明显提高,成本显著降低。但与此同时,稍大型民企的融资问题相对改善较少。近年来我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速一直保持在15%左右,远高于大中型企业的贷款余额增速;中型企业贷款余额近年增速最低,仅在10%左右。现有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主要向小微企业倾斜,忽略了大中型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近年来,政府通过开发专项金融产品、降低利率、延长贷款期限、创新贷款服务模式等方式加大了对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但是政府针对大中型民营企业贷款的优惠政策不多。从贷款供给来看,近年来,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速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而大中型企业相比落后许多;从贷款需求来看,我国大中型企业多数处于高速成长期阶段,融资需求大,却往往没有能力通过大量资产抵押担保或信用贷款的方式来满足融资需求。因此,大中型企业的融资缺口大,而且相比小微企业,往往没有得到相关金融机构的足够关照,不能享受到与小微企业类似的优惠利率等宽松贷款条件,其融资难的问题相较而言更为突出。
中型企业融资难是令人遗憾的。中型企业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往往是从小微企业中脱颖而出的企业,产品也更具有竞争力,有发展为大型企业的潜力,在吸纳就业和促进生产的方面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因此,普惠金融应该考虑扩面至稍大规模的企业,给予中型企业更多支持。
通过邮储银行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普惠金融政策实施以来效果较好,小微企业利率不断下降,贷款余额增加,信用贷比例上升。但是,目前的普惠金融政策并没有覆盖到中型企业,中型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反而开始突出,有抵押率更高、很难获得贷款担保、贷款利率更高等问题。笔者利用反事实的方法分析发现普惠政策扩展到中型企业后,会大幅降低中型企业当前利息负担,增加信用贷比例。我们认为应该认识到融资政策的结构性问题,并且增加中央层面政策指导,使得普惠金融扩面到中型企业,并解决大型金融机构垂直管理对地方中等民企照顾不周的问题。如此能够更好地实现全方位平等,促进经济活力和金融效率。
(文:孙文凯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中小企业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