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全国两会的热烈氛围中,乡村全面振兴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话题。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共绘乡村发展新蓝图。国家相关政策持续发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各地也涌现出众多生动实践案例,彰显出乡村全面振兴的蓬勃活力。
政策引领,明确乡村振兴方向
今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抓好 “三农” 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学习运用 “千万工程” 经验,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此前发布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 年)》,更是为未来几年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详细的行动指南。多位受访专家表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在粮食安全、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然而,当前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面临着复杂的环境和艰巨的任务,需要进一步落实落细各项政策,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从政策布局来看,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仍是重中之重。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深入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和粮食单产提升工程。同时,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稳步扩大大豆油料等短缺农产品生产,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把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并通过多种方式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此外,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也是政策关注的重点方向。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为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内蒙古巴彦淖尔种植的有机胡萝卜幼苗 富宇 摄
代表委员发声,凝聚乡村发展智慧
两会代表委员们积极发声,围绕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科技学院小麦研究中心教授茹振钢重点关注农业领域与 AI 技术结合,他提出把农业机械功能集成,融入 AI 技术,实现施肥、打药等环节的精准化,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机械化、智能化一体化生产转变,以此催生农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闵行区浦锦街道芦胜村党总支书记张义民聚焦乡村产业发展,他建议尽快出台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实施细则,强化土地卫片执法精准性与灵活性,统筹耕地保护与产业需求,助力农村高质量发展。他还呼吁国家为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立法,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天津市委会副主委、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农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研究所所长张志军认为,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做足做活 “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 的增值环节,是实现乡村产业升级换代、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选择。他建议在县域范围内建设共享农产品加工中心,破解农业加工环节短板,有效解决当前农产品加工环节分散、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潜山市黄埔镇黄铺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绍南表示,乡村产业发展关键在于培育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通过加强政策支持,让他们能安心发展产业,有盼头,也要引导他们扩规模、提品质、争市场,让乡村产业发展更可持续。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汪玉成提出,要优化乡村主理人队伍,吸引有经营经历、大学学历、干事阅历的优秀青年从城市回到乡村,同时积极培育现代新农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北京延庆区南园村新貌。 康书源 摄
地方案例: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各地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涌现出许多典型案例。河南兰考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成效显著。近年来,兰考县加快推动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战略落地落实,一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当地打造智慧农田,数据成为新农资。田间的数据源源不断汇集到 “5G + 高标准农田” 指挥调度平台,AI 大模型为农户推送科学的水肥施用建议,农户通过手机就能远程操控无人机、平移喷灌等设备进行作业。2023 年,全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11.84 万亩建设任务基本完成,今年新谋划建设高标准农田 18.9 万亩,为全县粮食产量连续 13 年稳定在 10 亿斤以上提供了有力支撑。
山东省东营市则在盐碱地综合利用方面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东营市编制《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方案》,确定实施 40 个片区、75 个项目的盐碱地综合利用。以东营区辛店街道哨头村为例,通过铺设暗管排盐、深耕深松、增施有机肥等多种方式改造土地,并选择适合盐碱地生长的高粱品种进行种植,建成近 400 亩高粱种植基地。同时,东营市因地制宜发展水稻种植、设施渔业、海洋盐业、休闲旅游等产业。全市盐碱耕地占比由上世纪 80 年代的 80% 降至 60%,2023 年粮食面积、单产、总产实现 “三增长”。预计到 2025 年,东营市将完成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 6.39 万亩,盐碱耕地提质改造后预计亩均粮食增产 300 斤。
内蒙古巴彦淖尔,现代化农业有机南瓜标准化生产线。富宇 摄
专家观点:为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撑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姜长云认为,乡村全面振兴要注重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地域特征鲜明、乡土气息浓厚的多样化特色种养业,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另一方面,要强化科技支撑、质量控制、产品营销,建设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工和仓储物流基地,健全联农带农惠农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在数字赋能助力农民增收方面,姜长云表示,通过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与农产品质量体系建设推进数字化的思路。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是数字化赋能的重要途径。通过托管服务,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实现生产环节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农业生产全过程进行精准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与质量。许多地方的农事服务中心,主要依靠数字化手段,搭建面向农业生产托管的服务体系,赋能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商。
在乡村建设方面,姜长云指出,要学习运用 “千万工程” 经验,不断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同时,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建立城乡优质公共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动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2025 年全国两会为乡村全面振兴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凝聚了力量。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代表委员的积极推动,各地的创新实践以及专家的理论支撑,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正逐步变为现实,广袤乡村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记者 韩鹏飞)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