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10月17日电(记者 韩鹏飞)从北京市一所中学课堂上的编程机器人到深圳市一家医院的AI超声设备,从合肥街头的“交通超脑”到成都农田的智能采摘系统,人工智能正以可见可感的方式渗透生活肌理。这场变革的背后,是国家发展改革委统筹推进的“人工智能+”行动持续发力。通过顶层设计锚定方向、场景赋能释放效能、生态筑基保障长远,“人工智能+”正从政策蓝图加速转化为惠及亿万群众的现实图景,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质生产力。
从“6大行动”到场景深耕
人工智能从技术突破到价值创造的跨越,离不开系统性政策的引导与支撑。2025年8月26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下称《行动意见》)明确提出6大重点行动与8大基础支撑能力,国家发展改革委作为统筹协调部门,正通过精准施策破解AI应用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在政策设计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突出“应用导向”与“可感可及”的核心原则,将民生福祉、产业发展等领域作为发力重点。针对教育领域开展人工智能教学的问题,《行动意见》提出,“构建智能化情景交互学习模式,推动开展方式更灵活、资源更丰富的自主学习。”这一导向在实践中已结出硕果:北京中学通过AI工具开展《初识机器学习》课程,新东方少儿编程启蒙盒子提供个性化教学方案,飞象AI学习空间将普通教室升级为智慧环境,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的“被动式”教学方式的问题,正在被互动式教学、主动式学习的方式所取代。
医疗领域的突破更显政策效能。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动的“人工智能+”行动将医疗健康作为场景落地的重中之重,通过支持应用创新与资源整合,加速智慧医疗普及。深圳450个“AI+医疗”产品的落地正是政策红利的生动体现,深圳市妇幼保健院的AI+产前超声,让孕中期“大排畸”——Ⅲ级超声检查的时间从30分钟缩短至10分钟,北大深圳医院的内镜清洗机器人实现人力成本大幅降低,而数智健康联合创新实验室的成立,更通过集中算力与模型资源,构建起“快普及、防风险、降成本”的AI医疗生态,非常契合《行动意见》中提出的“布局建设一批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搭建行业应用共性平台”的目标。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赋能”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分业施策、因地制宜”的指导原则下,“人工智能+”行动正从单一场景试点走向多领域系统赋能,重构教育、医疗、交通、农业等核心生活与生产场景。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技术应用的深度上,更凸显于效能提升的量化成果中。
民生服务领域的“个性化革命”尤为显著。教育场景中,AI系统实现了从“标准化灌输”到“个性化培育”的跨越:语文老师借助AI即时批改作文,数学课堂通过墨水屏平板实现数据驱动教学,浙江衢江的“心哨”AI情绪识别系统更能捕捉12项情绪指标,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精准护航。医疗场景里,AI技术正在重塑服务流程。深圳二院的外骨骼康复机器人通过动态步态捕捉缩短患者住院周期,居家健康监测设备联动AI助手实现异常预警,让健康管理从被动救治转向主动预防。
产业与城市治理领域的效能提升同样惊人。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牵引下,成都天府粮仓的AI模型将番茄采摘时间误差控制在48小时内,单株产量提升20%,彰显了智能技术对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作用。城市交通中,合肥“交通超脑”通过动态调节信号灯覆盖918个路口,浙江高速AI系统5秒检测异常、30秒生成管控方案,顺丰、京东的无人机物流体系持续拓展,这些应用正是“人工智能+”治理能力行动中“开创社会治理人机共生新图景”的鲜活实践。
从“技术落地”到“安全发展”
人工智能的可持续发展,既需要技术创新的动能,更需要制度保障的护航。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推动“人工智能+”行动中,始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通过构建完善的支撑体系,为AI应用保驾护航。
在基础能力建设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着力破解算力不足、数据壁垒、技术门槛高等民营企业面临的共性难题。通过推动智能算力基础设施运营模式创新,鼓励发展标准化算力云服务,发放“人工智能券”补贴企业算力使用,让中小企业也能享受到技术创新的红利。深圳数智健康实验室集中部署DeepSeek、启元重症等大模型,正是《行动意见》规划的“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的缩影——通过“加快重点领域人工智能标准研制,推进跨行业、跨领域、国际化标准联动”,降低应用创新门槛,实现资源共享与成果转化。
安全与规范是“人工智能+”行动的底线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推进技术应用的同时,建立健全AI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加强对就业结构影响的研判评估,在释放技术红利的同时防范潜在风险。这种“发展与安全并重”的思路,使得AI应用既能大胆突破又不脱轨失序:从课堂上的技术规范教学到医疗AI的质控评价体系,从交通系统的安全管控到数据采集的无痕合规,每一步创新都筑牢了安全防线。
从政策出台到场景落地,从技术突破到生态完善,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动的“人工智能+”行动正在书写新的发展篇章。这场变革既不是替代人类的“洪水猛兽”,也不是无所不能的“万能解药”,而是以政策为笔、以技术为墨,在教育、医疗、产业、城市的画布上,绘制出效率提升与民生改善的双重图景。随着“人工智能+”行动持续深化,更多创新成果将加速涌现,让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红利惠及每一个人。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