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突发疫情以来,便开启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在这场战“疫”中,兴安盟第二人民医院闻令而动,号召全体员工向着疫情防控最前沿冲锋。作为医院的一名优秀共产党员,陈红云医生率先垂范,第一时间响应,在经过层层严苛培训后,成为移动方舱队伍中的一员。
闪着光 发着热——冲锋在危险的地方
位于兴安盟人民医院的方舱是一个移动的核酸实验室,逼仄狭小的空间摆放着众多的检测仪器设备。10月6日兴安盟出现第一例本土病例后,检测队伍更加的忙碌,每组的辅助人员提前到岗,拆包完提取试剂和各种实验耗材后就立即穿好防护用品,开始接收核酸样本,陈红云便是这其中的普通一员。
虽然面临着随时被感染的风险,但她依然和“战友”们一起每天接收源源不断运送过来的大批标本,不管标本几点送到,都要马上处理。与送样人员交接、核收标本、核对数目,拆包、填写布板图、登记录入系统,每个环节都需要准备且快速,才能让接下来的流程更加顺畅。作为核酸辅助人员,陈红云和她的“战友”们一起每天要拧开6000多只试管剂,完成150余板的扩增试剂配制工作,每班次的加样人员三级防护入舱6小时,完成60余板(每板98个样本)的加样工作,人均加样1400管,这便是陈红云们的日常。
6个小时,或许只是我们的一段闲暇时光,或许只是普通的一天上班时间,而对于在方舱工作的陈红云而言却是一段不敢喝水的时间段,而这只是为了让标本能尽快进入实验室争取时间。
长期的方舱作业,陈红云的饮食早已没有规律可言,往往是一番忙碌后饭菜已凉透,但是她没有叫苦叫累,如她所言:“作为一名党员,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时,我感觉都有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第一时间站出来,在疫情攻坚战中,不管多苦多累,只要想着我们的付出能为更多的人带来健康、带来安全,我想我们所有的付出都值得。”这就是一个普通共产党人在战疫中的心声,一个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闪着光,发着热,冲锋在危险地方的幕后英雄。
小家 大家——一颗心只为国家
一个能在疫情一线安心奋战的人,大都有一个坚实的大后方,陈红云也不例外。当她选择进入随时可能会被感染的方舱工作时,她的家人犹豫过,但是作为最了解她的爱人,第一个站出来支持她,因为他知道陈红云既然做了选择,无论遇到何种的困难与危险,她都会义无返顾地走下去。
临行前,没有你侬我侬的蜜语甜言,只有一句再朴素不过的话“照顾好你自己,家里有我你放心”。我想没有比这更让人安心的定心丸了。其实小家是大家的根基,正是如陈红云爱人这样朴质的话语,让千千万万奋战在防疫第一线的人们心里更加安心,无论方舱实验室的工作如何辛苦,回望远处总有一抹温暖的灯火在守候,而因为陈红云们的工作,更多的人得以平安回到一个叫家的温暖的地方,一切或许都值得了。
不喊苦 不说累——却是最闪亮的守护星
疫情最凶猛的几天,陈红云每天超负荷工作,即使手上磨出了水泡,胳膊酸痛的抬不起来,仍旧不停歇、不减速、不抱怨。方舱实验室空间狭小,仪器又多,工作期间温度高,做着核酸检测辅助工作的陈红云和她的同事时常大汗淋漓在梯子上爬上爬下,忙着上板、查看扩增曲线、判读结果、配合进行医疗废物处理及实验室消杀工作,以保证实验室生物安全。明明辛苦,她却不言苦累。这大概便是新时代的孺子牛精神吧,陈红云你就是我们最闪亮的守护星。
“疫战”三年,我们大多数人能平安健康的走向回家的路,我想是与陈红云们默默在背后付出是分不开的,是他们携手努力,并肩作战,是他们用必胜的信念和坚守的决心,是他们分秒必争的和病毒较量,是他们为病毒的精准管控牺牲自我和小家,他们用速度、用温度、用力度温暖并照亮着我们回家的路。
疫散终有时,春暖花会开。正如“红日破,万丈光芒迎朝阳”一般,终将会成为我们的日常,但如陈红云们一样的抗疫英雄,他们的抗疫精神永存。(图源:受访者供图)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