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内蒙古10月14日电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关于开展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工作的通知》(内民政发〔2021〕3号)要求,为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切实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落到实处,乌海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积极探索构建“互联网+社会救助”模式,推动社会救助服务向移动端延伸,通过数据多跑腿,实现群众少跑路,实现精准救助、高效救助、温暖救助、智慧救助,满足服务群众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救助服务需求,切实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多措并举 着力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水平
乌海市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社会救助信息化试点工作,多次听取市民政局的专项工作汇报,协调解决经费问题。乌海市民政局党组召开3次社会救助信息化工作推进会议,解决试点工作中涉及的各种问题,推动工作顺利进行。2021年2月1日制定《乌海市社会救助信息化管理试点实施方案》,2月份筹集项目资金90余万元,启动乌海市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项目,通过公开招标,3月5日与中标公司签订《乌海市民政局软件开发项目政府采购合同》。
通过推进社会救助服务信息化改革创新,转变社会救助管理与服务模式,实现申请、受理、查询、审核确认等社会救助申请自助化、收入综合认定自动化、低保审核审批无纸化、定期报告便利化,推动社会救助服务向移动端延伸,实现救助事项“掌上办”“指尖办”。5月底完成社会救助服务信息化系统软件开发,硬件全部安装到位。经过两个多月的试运行,系统已相对完善,实现了预期目标。
低保微服务。在乌海市民政局微信公众号设立低保微服务平台,在线政策宣传、申请、预估测算、进度查询、低保公示、政策法规以及投诉建议。困难群众可及时查询救助政策、救助申请条件和步骤及救助结果公示等信息。微信平台同时具备主动发现困难群众功能,拓宽了救助渠道。
社会救助智能申报一体。为全市20个镇(街道)各配备社会救助自助申报及信息查询一体机一台,实现社会救助的政策法规、办事流程、救助动态、救助信息等公示、查询一体解决;申请人自主完成人证比对和现场头像采集;自动识别证明材料的真假及相关证明信息是否修改或伪造;申请人按照流程输入相关信息材料,自动核算申请人是否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
低保申请、审核确认网上无纸化。规范低保初审、审核确认、监督管理等工作流程,创新工作思路,完善最低生活保障行政执法规范性文书,规范社会救助工作流程,实现各个环节智能化,对操作环节进行识别,根据实际业务实现线上签字、指纹采集及电子签章自动生成,并且可自动生成电子档案。实现所有申请的数据及附件与自治区最低生活保障管理系统实时同步。区民政局、镇(街道)配备了数据采集一体设备、签字版、指纹仪,基层经办窗口有设备、有能力开展网上受理。经办人员可随时快速查询系统中低保对象的电子档案材料,包括在享对象的基本情况、审核审批情况、动态管理情况、低保金支出情况等。
智慧救助移动办公。困难群众既可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申请最低生活保障,也可在社会救助一体机自主申请,还可以关注乌海市民政局公众号上线低保微平台进行申请。基层工作人员因公外出期间可通过移动终端,随时开展申请、初审、审核确认工作,增强了社会救助的主动性、精准性和便捷性,使困难群众享受“零距离”的救助服务。
智能低保对象定期报告。低保定期报告系统基于“互联网+”,通过智能面部识别技术,对低保对象进行定期智能认证。之前低保定期报告,低保对象必须定期到镇(街道)服务大厅进行登记、按手印,工作人员不在时无法完成报告,工作人员也因忙不过来导致动态管理不到位。通过低保生存认证系统的应用,低保对象本人、家属、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安装生存认证APP,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很快。同时,系统自动统计每月、每季度哪些对象认证通过,哪些对象没有认证,方便基层管理人员重点开展入户检查、监督工作。
为确保社会救助工作人员全面了解乌海市社会救助信息化全流程智能系统,有效提升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更好地利用信息化手段服务好困难群众,6月4日,举办了全市社会救助信息化工作培训班,市民政局、各区民政局分管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共110人参加了培训。此次培训以低保微服务平台、智能申报一体机、智慧救助移动办公APP、定期报告系统APP的使用为主要内容,重点对工作人员操作使用进行解答。参训人员理解并掌握了社会救助信息化系统的使用。6月底社会救助信息化系统已完成试运行。期间,通过乌海市民政局网站、乌海日报、融媒体、镇(街道)政务公开栏、村(社区)务公开栏等载体广泛宣传,社会救助工作人员和村(社区)“两委”成员和网格管理员入户宣传,社会广泛知晓,全市在享低保人员全部通过手机移动端定期报告系统完成信息登记。
“互联网+”赋能 实现社会救助“零跑动”
7月1日乌海市正式启用社会救助信息化系统,在全自治区率先推出社会救助全市通办,实现居住地申请,在户籍地审核确认、发放,居住地与户籍地不一致的居民不用回到户口所在地申请低保、申请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极大地方便人户分离的群众办理救助事务,实现困难群众社会救助“零跑动”。
实现“精准救助”。乌海市最低生活保障金实行补差救助,保障金额按照审核确定的申请家庭人均收入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实际差额计算。居民群众、社会救助工作人员均可利用社会救助信息化系统,按照系统提示逐一输入年龄、身体状况、家庭收入、刚性支出等信息,系统会自动对共同生活家庭成员进行劳动力系数测算、全部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计算家庭总收入,扣减家庭因患病、就学等增加的必要刚性支出,准确计算低保家庭的人均收入和补助水平。同时坚持逢进必核,利用无纸化审核办公系统与自治区居民家庭经济核对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无缝对接,各镇(街道)实现了救助受理和核对业务一键提交,缩短了办理时限,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时反馈对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户籍、车辆、住房、社会保险、个体经营等收入和财产信息进行核对结果,有利于工作人员准确、全面掌握救助对象的家庭经济状况,促进家庭经济状况精准核算。7月份以来我市通过社会救助信息化系统共受理低保申请20户,审核确认工作流程进度大大加快。
实现“高效救助”。智慧救助移动办公系统的投入使用,充分整合了救助资源,畅通了救助渠道。区、镇(街道)、村(居)三级社会救助工作人员可通过移动APP帮助老弱病残、行动不便的申请人代为申请各项救助,通过手机即可随时了解办理进程。利用智慧救助移动办公系统可进行社会救助申请受理、信息核对、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初审公示、镇(街道)初审、初审告知、区民政局审核审批、动态管理等业务办理,工作人员外出时也可以随时了解社会救助工作办理进度,进行远程移动端审核、审批,极大简化了社会救助申请受理和审核审批的流程,为30个工作日完成最低生活保障审核审批提供了有效保障。
利用智慧救助移动办公系统可以随时查看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相关统计数据分析报表,通过图表方式直观查看低保数据变化情况:低保对象人员年龄结构、男女比例、身体健康状况;当月新增最低生活保障人员、当月退出最低生活保障人员情况;低保金发放情况,同比低保对象补差救助情况;每一个低保对象的具体情况、定期报告情况;以及近5年低保数据对比统计等。
利用智慧救助移动办公系统的定位导航功能,工作人员入户调查、走访慰问时不再需社区工作人员引领即可直接入户,极大提升社会救助经办效率。
实现“温暖救助”。乌海市民政局正式启用低保微服务平台和定期报告系统,可方便困难群众足不出户申请低保救助、办理低保定期报告,实现了救助事项“掌上办”“指尖办”。
居民群众从手机微信关注乌海市民政局公众号后,从便民服务“低保微服务平台”,进入乌海市社会救助信息化无纸化审核系统,可在线申请、预估测算、低保公示、进度查询、政策法规查阅以及投诉建议等。困难群众通过自己在家操作手机微信端就可以足不出户的在网上申请办理低保业务,实现了困难群众低保申请自助化、审核确认透明化、在享信息公开化。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志愿者、工作人员可通过公众号及时将辖区内居民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事故、罹患重病等特殊情况进行主动发现和上报,帮助工作人员实现主动发现功能,确保做到早发现、早救助、早干预,打通了社会救助的“最后一公里”,将社会救助工作由被动受理转变为主动服务,进一步扩大救助范围,提升精准救助水平。
自2021年7月低保智能定期报告系统全面使用以来,乌海市在享低保对象只需在手机上下载安装“定期报告系统”APP,在家就可以轻松完成定期报告,外出就医、就学、务工低保人员在外地也可以通过手机移动端进行定期报告,无需到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实现“智慧救助”。各镇(街道)设立一台智能申报一体机,运用智能申报一体系统,实现了以下功能:
自主申请,困难群众可随时进行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自助申请,申请时可直接采集身份信息、进行人证对比、收入综合认定、证件上传等。
政策宣传,对社会救助的政策法规、办事流程、救助动态进行宣传,方便辖区居民及时了解社会救助政策和工作动态。
公示查询,对本辖区的低保对象进行公示、对新申请对象进行公示、民主评议公示、低保救助信息查询、低保资金发放查询。
低保对象可以登录系统,自助打印低保证明。
实现实名制举报功能,举报人可通过该功能进行实名制举报,举报数据将上传至工作人员系统中,工作人员通过查看信息进行反馈。提高了工作的透明度及办事人员的工作效率。目前,有7人通过智能一体机进行最低生活保障申请。
实现高效服务。运用低保审核审批无纸化应用系统,推行低保无纸化网上审批,申请、审核、审批环节,实现收入综合认定自动测算、各个环节智能化识别,实现线上签字、指纹采集及电子签章,并且自动生成电子档案。工作人员可随时快速查询系统中低保对象的电子档案材料,包括在享对象的基本情况、审核审批情况、动态管理情况、低保金支出情况,以及享受低保的原因等情况,更好地监控到低保对象的经济状况变化。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