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内蒙古9月27日电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包头市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聚焦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既立足眼前、全力解决企业群众在办事过程中的十个方面“急难愁盼”问题,又着眼长远、完善解决问题的体制机制,着力深化政务服务改革便民利民办实事,全力打造“审批最少、服务最好、速度最快”的一流政务环境,助推全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不断提升企业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程度和居民工作生活品质化便利化程度。
深入开展“六减两优”改革,切实解决“办事繁、办事慢”问题。通过改革,申请材料、证明材料、办事环节、办理时限、跑动次数、中介服务分别减少20%、60%、24%、54%、40%、8%。
聚焦重点领域,打通阻碍企业群众办事创业“堵点”“难点”。深化企业开办便利化改革。企业设立实现全程网办,企业开办涉及的注册登记、印章刻制、发票申领、社保医保登记、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用时控制在0.5个工作日,并向新注册企业免费提供印章、税控设备、证照邮寄等服务。前8个月,全市新增市场主体25829户,网上办理率达94.5%。大幅简化建筑许可审批。以告知承诺方式办理施工许可手续,工业项目取消土地收储环节,推行带设计方案出让、并联办理土地手续和承诺制审查规划设计方案等举措。简易低风险项目取消规划设计方案,施工图审查时间降至12个工作日。全面启用施工许可、竣工备案表、工程规划许可证、用地规划许可证电子证照,不断减轻企业负担。社会投资项目审批从原来的100个工作日压缩至30个工作日,政府投资项目审批从原来的100个工作日压缩至55个工作日,简易低风险项目压缩至12个工作日。目前已在线办理工程建设项目844个。
聚焦“好办、易办”,切实解决网上服务能力不强问题。形成以网页端“政务服务网”为核心,以移动端“蒙速办(包头分厅)”APP、微信公众号和支付宝小程序为延伸,以“鹿城之窗”等各场景自助设备为补充,完善的网办体系。开展网上政务服务能力专项提升行动。常态化组织集中办公和事项精细化梳理,各级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事项上线数量由年初16195项增长到46005项,增长184%。通过自治区和我市综窗系统,实现与自治区12个部门27套系统、包头市5个部门6套系统的数据共享。全市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特色专区”已上线176个服务应用,网上可办率由年初的95.7%提升到98.2%,一到四级网办深度分别达98.2%、95.9%、88.2%和64.1%。网上办事大厅注册用户达127.34万,占常住人口比例达47.2%。
全面增强“掌上办”功能,切实解决移动办事不便捷问题。今年我市被自治区确定为“蒙速办·掌上办”试点地区,目前,“蒙速办(包头分厅)”累计接入各级部门10大类321项高频服务应用,其中,可办应用167个、可查应用154个,居自治区首位。全面梳理“一件事一次办”事项,在“蒙速办”开通申报入口。“12345”政务服务热线成功与“蒙速办”APP实现对接。加快打造“蒙速办”品牌。加强办事大厅、公交站点、学校、车站等人流密集场所的推广应用,截至目前,个人用户注册量达76万,法人用户注册量达11.2万,访问次数超过720万次。为更加方便群众移动办事,我局对各级部门上线特色应用进行科学分类,把户籍等84个应用归并“包头公安”栏目,把幼儿园网报、入学查询等16个应用归并“包头教育”栏目,通过归并整合,更加便于群众查找、使用。
全面推行“一件事一次办”,切实解决群众为“一件事”来回奔波问题。对照自治区公布103项“一次办”事项清单、梳理要求和办理流程,组织完成指南细化、“一张表单一套材料”梳理。建立“一次办”专业队伍,负责“一次办”事项的咨询导办、收件受理、牵头会审、组织代办、资料流转、协调督促、发证评价等工作。线上,建设“一次办”受理平台,“开烟酒专卖店”等124个“一次办”事项上线“蒙速办”,实现了“一次办”事项的“指尖办”。线下,在各级大厅开设“一次办”窗口或服务专区,把“一次办”事项纳入综窗,推行个人和法人“一次办”事项的“无差别受理”。对124项“一件事”涉及的317个表格、1274个申请材料逐项研究、梳理、整合,形成“一张表单、一套材料”,共压减行业表格182张、栏目1790项、材料244个,较改革前分别减少57.4%、50.2%、19.1%。
全面推行代办帮办,切实解决项目单位不会办、多头跑、协调难问题。重点围绕投资项目和工程建设项目,在自治区《代办帮办事项参考目录》基础上,新增26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事项,我市“帮您办”事项达47项。根据企业需求,及时将更多事项纳入代办帮办范围。建立市、旗县区两级专业化代办帮办队伍,按阶段、按环节、按事项或全过程为企业提供业务咨询、沟通协调、代办帮办、全程无偿服务。在各级大厅开设“帮您办”窗口或服务专区,通过“帮您办”受理平台,统一受理企业代办帮办事项,并实行“分级受理、按需交办、全程监督、事后回访、考核评价”工作机制。全市已代办帮办205个项目,总投资500多亿元。
全面推行“大综窗”改革,切实解决企业群众“窗外跑、多次跑、多窗跑”问题。通过改革,市政务大厅“一窗受理率”达64%,群众满意率达99.7%。377个事项实行“前台综合受理、中台专业支撑、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发证”的“分类无差别”前中后台协同服务模式,变“企业群众窗外跑”为“工作人员窗内跑”。旗县区也全面推行“一窗式”综合受理改革,综合受理率不断提升。
全面推行“立体化”考评监督,切实解决监督力度不强、不精准问题。市、旗县区政务大厅视频监控数据全面接入“包头市纪委监委优化营商环境智慧监督平台”,纪委监委对市、旗县区两级17个大厅开展常态化网上效能监察、现场纪律检查、音视频监督和明察暗访。在各级大厅窗口放置“码上监督马上办”二维码,把纪委监督职能辐射到每个窗口、每个工作人员。截至目前,全市政务服务系统已收到群众投诉建议346件,办结答复325件,办结率94%。此外,“纪委监委优化营商环境智慧监督平台”成功与“蒙速办”对接,实现投诉受理和纪律检查的“指尖办”。
增强基层社区服务功能,切实解决企业群众就近办事不便问题。建立市、旗(县、区)、苏木(乡镇、街道)、嘎查(村、社区)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包括市级主大厅1个,人社、人才、公积金、房产交易、不动产登记、驾驶人及车驾管分大厅6个,旗县区政务大厅10个、苏木(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86个,嘎查(村、社区)代办点636个,初步形成“500米、一刻钟”便民服务圈。118个个人高频事项向社区服务中心、银行网点、派出所、交警岗亭等基层服务站点下沉,户籍、出入境、公积金等业务办理点超过100个以上,实现了高频事项的“同城通办”。
全面推行标准化服务,切实解决服务企业群众标准不一、自由裁量权大的问题。编制和落实各级各类大厅运行管理标准,市政务大厅通过国家级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验收。“窗口服务规范”等6项标准入选自治区和包头市地方标准。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