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艳春: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相关情况,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罗文先生,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寅先生,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樊金龙先生,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冯飞先生,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邓向阳先生,请他们向大家介绍文件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们的提问。首先请罗文先生作介绍。
罗文: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大家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去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年多来,社会各界对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新闻媒体进行了广泛而积极的宣传报道,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凝聚了广泛共识、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借此机会,我谨代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大家表示诚挚的感谢!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大战略举措。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提升长三角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能级和水平,引领我国参与全球合作和竞争;有利于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路径模式,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全国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内各地区比较优势,提升长三角地区整体综合实力。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是指导长三角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体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纲要》分析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所具备的基础条件以及所面临的机遇挑战,明确了“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按照2025年和2035年两个时间节点设置了分阶段目标,部署了九个方面任务,并对推进规划实施作出了具体的安排部署。总的看,《规划纲要》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对于长三角区域来说,一体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一体化比协同、协调的要求更高,既是长三角发展的重点,也是难点。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长三角地区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长三角地区是最有条件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区域之一,因此《规划纲要》明确要求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通过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过高质量发展促进更深层次一体化,努力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在全国发展版图上不断增添高质量发展板块。
二是明确“分区域”和“分领域”两条推进路径。从分区域看,《规划纲要》提出要按照以点带面、依次推进的原则和由小到大的范围,以新片区拓展功能、示范区先行探索、中心区率先复制、全域集成推进作为一体化发展的空间布局,更加有效地推进一体化发展。从分领域看,《规划纲要》提出要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对跨省际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区域协同创新等已经具备条件的领域,明确提出加快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对营商环境创建、市场联动监管、公共服务等一定程度上具备条件的领域,重点是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逐步提高一体化发展水平;对尚不具备条件的领域,强调融合、联动、协调,提出了一体化发展方向。
三是突出“示范区”和“新片区”两个重点区域引领带动作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的总体方案已经公布实施。示范区率先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从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示范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片区以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等为重点,打造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引领长三角新一轮改革开放。
以上简要介绍了《规划纲要》的三个显著特点。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下一步,我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贯穿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全过程,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的要求,以钉钉子精神扎实抓好《规划纲要》的每一项工作。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各地方、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一定会取得丰硕成果。谢谢大家!
袭艳春:感谢罗文先生的介绍,下面我们开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请问罗文主任,您刚才的介绍里提到了《规划纲要》明确长三角是“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能否详细介绍一下这个战略定位的具体考虑是什么?
罗文:谢谢您的提问。“一极三区一高地”是长三角的战略定位,这个战略定位体现了党中央对长三角在新时代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与期望,是党中央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赋予长三角的新的战略定位,这个战略定位明确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具体来讲有这几个方面:
“一极”指的是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期间明确提出把长三角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强劲活跃增长极要求长三角地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创新策源能力,提升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竞争能力,在促进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中发挥“稳定器”和“主引擎”作用,增强对全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三区”指的是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这是新时代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赋予长三角的战略重任,具体要求长三角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方面当好排头兵,先行先试,为全国其他地区作出榜样、树立标杆。
“一高地”指的是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这是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推进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对长三角提出的新使命和新任务,具体要求长三角进一步加快各类改革试点举措集中落实、率先突破和系统集成,以更大力度、更高水平推进全方位开放,加快构建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格局。谢谢!
上海第一财经电视记者:有个问题想要提问陈寅常务副市长。我们看到《规划纲要》提出要发挥上海市的龙头带头作用,在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方面,上海市有什么样的具体举措?
陈寅:感谢您的提问。上海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自觉增强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坚持“四个放在”,这“四个放在”就是将上海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放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三角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思考谋划,加快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建设,努力构筑中心城市的功能优势,为其他地区发展赋能提速,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当中积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一是聚焦重点领域与兄弟省市协同抓好推进。比如在产业发展方面,要深化各方合作,着力推动金融开放,不断增强全球高端资源要素的集聚和配置能力。在科技创新方面,要增强创新策源能力,组织联合攻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比如上海的张江科学城与安徽合肥的创新中心,互相之间要加强联动。另外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率先布局应用像5G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网络,提升对外服务的辐射能力。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要推动开展污染的联防联控,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要提升异地公共服务便捷度,比如要实现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加强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供给等。
二是聚焦重点区域率先突破。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重点是落实好“6+2”的开放政策和制度创新,全力打造特殊经济功能区和现代化新型城市,发挥好对外开放新高地的引领作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重点是厚筑生态优势,积极推进8项一体化制度创新和重大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发挥好“一体化试验田”的示范作用。
三是聚焦重大项目强化任务落实。重点是抓好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长江黄金水道、机场群、5G布局,另外像淀山湖、太浦河、长江口水源地保护等一批重大项目规划建设的协调推进。
四是聚焦重大平台深化合作。重点是共同举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进一步发挥溢出效应;加快G60科创走廊、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等一批跨区域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并发挥这些平台的积极作用,探索构建跨区域合作的新机制。另外,还要加强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挥服务载体作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请问,我们看到《规划纲要》中明确要发挥安徽省内陆腹地广阔优势,加强与长三角其他地区的协调发展。请问,安徽省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与沪苏浙的错位发展?谢谢。
邓向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安徽发展的大机遇,更是安徽奋发作为的大舞台。安徽虽然全域正式进入长三角,但是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发展基础等都与沪苏浙差距很大,省委、省政府对此认识是非常清醒的。
《规划纲要》指出了安徽创新活跃强劲、制造特色鲜明、生态资源良好、内陆腹地广阔等四大优势,对于我们来讲,就是要在上海龙头的带动下,联手苏浙、扬皖所长,在进一步深化合作中,拉长长板,错位发展。具体有四点:
第一,立足创新优势,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这是《规划纲要》对安徽的第一个定位,也是安徽最可作为的主战场。我省拥有中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中电科38所等一批“国字号”创新平台,大科学装置数量居全国前列,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居全国第一方阵,在量子通信、动态储存芯片、显示玻璃等领域实现“并跑领跑”,今年又有7位同志入选两院院士。我们将全面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滨湖科学城、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10个高标准的省实验室、10个省技术创新中心等分平台建设,推动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融通发展,携手沪苏浙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
第二,立足空间优势,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优选地。安徽的国土面积、常住人口分别占长三角的39.1%和28.1%,土地、劳动力、产业配套等条件较好,承接合作转移的空间巨大。安徽今年引进外来投资的近半数都来自沪苏浙地区,我们将整体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协调,围绕补链、延链、强链,高水平地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聚集区和皖江产业转移示范区,加快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培育建设一批省际产业合作园区,一手筑牢新的“铜墙铁壁”,一手构建“芯屏器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三,立足生态优势,构建绿色发展样板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安徽山水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美好,要求我们把好山好水保护好。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继续深入实施林长制、河长制、生态补偿机制,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的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加强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共同构建长三角地区生态安全屏障。
第四,立足区位优势,构筑对外开放新高地。12月1日,伴随着商合杭高铁合肥以北段的开通运营,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又多了一条主通道。安徽高铁的通车里程将接近2000公里,实现了市市通高铁。安徽既是长三角地区,又是中部地区,具有“左右逢源”的独特区位优势。我们将以此为切入点,着力构建东西高铁大通道,全力打造合肥国际航运集散中心,共建一体化的城际轨道圈、国省干支网、能源保障线、信息高速路,实现更高水平的协同开放。谢谢!
新华社记者:我们知道,一体化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高级形态,比协调发展和协同发展的要求更高,难度也更大,为实现一体化的发展要求,纲要提出了哪些具体的发展目标和发展任务?谢谢。
罗文:感谢您的提问。的确,一体化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高级形态,之所以是高级形态,是因为一体化比协同、协调的要求更高,是长三角发展的重点,也是难点。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按照“十四五”结束的2025年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2035年两个关键时间节点,提出了分阶段发展目标和具体指标。《规划纲要》提出到202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跨界区域、城市乡村等区域板块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在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基本实现一体化发展,全面建立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城乡区域差距明显缩小,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实现,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整体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成为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同时,《规划纲要》还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量化指标,作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工作指引和检验一体化成效的重要标准。
《规划纲要》按照统筹兼顾、远近结合的原则,部署了“7+2”的重要任务。其中,“7”是指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快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推进更高水平协同开放、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等7个方面的重要任务;“2”是指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两个重点区域的高水平高标准建设任务。以上两个阶段发展目标和9个方面任务,共同勾画出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宏伟蓝图。
经济日报记者:我的问题提给浙江省领导。《规划纲要》明确要发挥浙江省数字经济领先的优势,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创新高地,请问浙江省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有什么创新举措?
冯飞:感谢您的提问。数字经济是浙江经济当中的特色和优势,这是长期努力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早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提出了建设“数字浙江”的目标。这几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把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来打造。2018年全省数字经济总量占GDP比重达到41.5%,今年前三季度,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14.9%。在今年召开的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浙江被列为首批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打造数字长三角,这对浙江发展数字经济领先优势、共建共享数字长三角带来了新的重大机遇。我们将和沪苏皖一道,共同谋划建设长三角数据中心等一批战略性数字基础设施,共同培育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安防等一批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联手打造全球数字经济创新高地。具体来讲,我们将重点推进“三区三中心”建设。
“三区”就是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引领区、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数字经济体制机制创新先导区,我们将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实施“五个100”,也就是说,要建设100个无人车间、无人工厂,培育100家骨干数字企业,推进100个数字化重大项目,实施100个园区改造,设立100亿产业投资基金,并将“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深入推进政府的数字化转型,率先推进数字经济地方立法。
“三中心”就是推进数字科技创新中心、新型贸易中心、新型金融中心。我省将积极构建以之江实验室为主平台、浙江大学和阿里巴巴为核心、科研院所重点企业协同参与的“一体、两核、多点”的科技创新布局,主要是聚焦基础性、前瞻性、引领性的重大创新。我们还要和沪苏皖共同打造G60科创平台,加快推进电子世界贸易平台(eWTP)的全球布局,打造移动支付之省,建设钱塘江金融港湾,有序发展新兴金融业态,鼓励数字经济创新成果率先在浙江试水示范。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我这个问题是提给江苏省的,《规划纲要》明确发挥江苏省制造业发达的优势,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请问江苏省应该如何抓住一体化发展机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的融合发展?谢谢。
樊金龙:首先感谢您的提问,也感谢在场所有的媒体对我们江苏发展的关心和关注。这个问题确实问到了我们江苏发展的关键处,我想用三句话来回答您这个问题。
第一句话,这个命题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一贯的明确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两次视察江苏,三次对江苏工作作出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都提到了这个问题,尤其是2014年12月份在江苏视察,他作了重要讲话,对江苏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四句话”。江苏发展未来新蓝图,就是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即“强富美高”新江苏。“强”字当头,就是经济强,首强就是江苏的制造业要强。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一中心一基地”的要求。长三角一体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中,对江苏提出了这两个目标。以国家纲要的名义作出明确,我们既感到光荣,又感到责任重大,将以更强的政治自觉,来回答好总书记、回答好党中央赋予我们江苏的战略任务。
第二句话,这个命题是扬江苏所长,为长三角合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肩负江苏责任、作出江苏贡献的要求。总书记要求,上海要充分发挥好龙头作用,苏浙皖要各扬所长。江苏的“长”就长在制造业。目前江苏制造业的总量占全国1/7左右,在全国是第一的。问题是总量大,放在全球来看,产业链还是处在中低端。建设“一中心一基地”,充分利用一体化机遇,实现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补齐这个短板,把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方向迈进,到国际上竞争。我们有决心,有信心,也有这个能力负起这个责任。
第三句话,这个命题也是为江苏实现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提供了一个新的历史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发展制造业是从乡镇工业起步的,都离不开沪浙皖对我们的帮助,也是我们共同合作的结果。比如上海,我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发展乡镇企业的时候,就请上海的“星期天工程师”帮助解决共同问题;九十年代发展外向型经济,就是我们借助了浦东开发开放的机遇;到了新世纪创新型经济阶段,上海的科技成果到江苏转移孵化,江苏的企业也把研发中心设在了上海。比如浙江,八十年代江苏的集体经济和浙江的民营经济,分别叫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比翼双飞,互相借鉴。现在浙江的互联网、江苏的物联网,这“两网”也是在互动发展。比如安徽,两省有最长的省际交界,历史上还同属一个省,交往非常密切。现在国家批准的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海经济区,也包括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苏州工业园区现在在安徽的滁州,共建“苏滁现代产业合作园”,目前也很红火。
总结起来,过去一市三省还是地方层面的合作,习近平总书记把长三角一体化提升为国家战略,意味着过去多年合作发展的量变,将会形成一体化发展的质变,特别是市场和政府两个作用的发挥,也将达到一个新的境界。用好这个机遇,对我们来说是一大考验。我们当前主要是抓三件事:
第一件事,我们梳理了江苏现有制造业当中比较有竞争力的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包括物联网、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这13个集群也是为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提供了“种子”选手,目的是参与全球的合作与竞争。
第二件事,我们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再滚动地梳理一批“卡脖子”技术,目前梳理出126项江苏制造业发展参与全球竞争需要解决的重点技术问题,我们将采用“揭榜挂帅”的方式整合资源,持续攻坚,努力解决好这些问题。
第三件事,我们按照《规划纲要》和一体化发展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比如临上海的江南,有苏州的太仓、昆山、吴江,跟上海交界,关系一直非常紧密。现在要突破的是跨江融合,就是江北,以前交通不便,特别是南通,现在桥多了,我们着重按照规划要求,推动南通和上海拥江融合发展。跟浙江方面,从南京到杭州,有宁杭高速公路,沿线有太湖流域风景最美的地方,现在两省共同申报宁杭生态经济带。刚才说的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海经济区,还有包括南京都市经济圈等,都是有着巨大的合作空间。总的来说,在世界产业集群建设当中,江苏一定按照国家规划纲要的部署要求,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发改委等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下,与沪浙皖攥成拳头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谢谢。
中新社记者:我们注意到,近日国务院批复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规范区总体方案,请问一体化示范区的任务是什么?相关省市如何落实这项工作?谢谢。
罗文:谢谢你的提问,我先回答你前面的部分。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规划纲要》用整整一个章节的篇幅,对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重点任务进行了安排和部署,要求示范区打造生态友好型一体化发展样板,创新重点领域一体化发展制度,加强改革举措集成创新,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全面贯彻落实《规划纲要》,近期国务院批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在总体方案里,明确了示范区生态优势转化新标杆、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这四个定位。目前,一体化示范区已正式揭牌,理事会、执委会已经开始运作,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有序地开展。至于融合抓好落实的问题,接下来有请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的领导分别依次回答。
陈寅:下面我就示范区有关上海的工作做一些补充。为了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进入快车道,跑出加速度,体现显示度,上海市协同各方,共同推动示范区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首先,我们建立了有效工作机制,成立了两省一市常务副省市长担任理事长的理事会,实行“轮值制”,两省一市三级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作为理事会成员。另外,理事会下设执委会,由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改委主任,也是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主任担任主任。执委会副主任由两省一市分别选派干部来担任。执委会现设五个部门,目前已经有35位同志在执委会工作,都是两省一市经过选拔的优秀同志。
其次,我们重点抓好五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积极探索推进一体化制度创新,就是在不打破行政隶属关系的前提下打破行政边界,推动区域资源要素自由流动。
二是加强规划引领和创新产业布局,特别是在规划引领上,两省一市的规划部门已经启动了对示范区2300平方公里的国土空间规划以及对其中660平方公里5个镇的先行启动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还包括6个专项规划。同时,产业布局上立足于符合生态绿色发展,特别是创新产业集聚的要求,包括推进像华为研发中心等项目建设,构建形成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是加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构建以绿色、高效、品质为特征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增强一体化示范区可达性和便捷性。
四是推动生态环境项目建设,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五是加大公共服务项目供给,推动布局一批优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资源设施,提升当地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谢谢。
樊金龙:刚才罗主任说了一体化示范区蓝图,现在我们关键是要抓落实,把蓝图变为现实。在抓落实中,最关键的或者最难的问题是什么?在不同省份、不同市、不同县行政体制下结合在一起,这在我国历史上可能还是第一次。从长三角合作的历史过程来看,八十年代曾经有上海经济区,当时我在苏州工作,都借这个经济区搞发展联合。后来九十年代有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城市逐步扩大,由十个扩大到十五个。进入新世纪,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倡导了一市三省主要领导座谈会,每年召开一次。这个机制非常重要、非常好,也还是在地方层面的一些协调机制,现在这个示范区是中央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提出了一体化的实施机制。这是历史机遇,一方面,蓝图从上往下实施,另一方面,还得从下往上干,让三个不同行政隶属的地方能够实现1+1+1>3的成效。对江苏来说,也是考验。现在有了一个好的制度,刚才陈寅常务副市长也说了,理事会、执委会、投资公司三个层面的架构都成立起来了,制度有了,现在关键有了好制度,还要我们共同把它执行好。在这里表个态,一个是讲大局,看长远。要算两本账,一是算整体账,不算局部账;二是算长远账,不算眼前账。示范区率先实现一体化制度创新,事关整个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全球的展现和示范,我们一定要干好。二是讲创新、看实效。上海、浙江、江苏在创新上各有优势,上海有国际视野,浙江有市场活力,江苏有园区经验,我们都要把看家本领拿出来,融合叠加,形成更大的创新优势。特别是一市两省都派出了干部,江苏将给权力、给政策、给舞台,全力支持示范区管理机构大胆干、大胆闯,大家一道闯出一条路子来,合力把示范区建设好。
冯飞:示范区2300平方公里,涉及浙江的是嘉善县。嘉善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的联系点,是全国唯一一个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我的理解,示范区的两个关键词,是高质量和一体化。示范区示范什么?刚才罗主任已经作了系统介绍,我想最重要的还是体制机制的示范。同时,要体现示范区的底色。如果各位记者朋友去过嘉善,去过西塘古镇的话,可以发现它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作为示范区的底色,包含在示范区名称中,叫生态绿色。浙江要围绕最重要的三点,即高质量、一体化和生态绿色,来推进示范区建设。
刚才上海陈寅副市长介绍了,在示范区推进过程中,我们设我们设立了一个领导推进机制,一市两省都派员参加。对于浙江来讲,我们主要聚焦“四个重大”:一是抓重大规划。在一体化领导推进机制下,制定一体化规划,主要包括空间规划为引领,还有若干专项规划,比如像交通、生态、产业这些专项规划。二是抓重大平台,就是一体化示范区当中要有若干个平台,对于浙江来讲,主要考虑两个平台建设,一个是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的建设,主要聚焦在数字经济上。另外,大家都知道,中新是在苏州工业园起步的,这个园区的建立机制本身就体现了一体化的特点。还有一个平台,叫祥符荡创新中心。三是抓重大项目,主要是在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要打造一些有示范和引领意义的标志性工程。四是抓重大政策,包括像人才、创新、公共服务等政策,形成有利于市场要素跨行政区域自由流动的政策体系。谢谢。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请问规划纲要在对标国际方面有着怎样的考量?我还想问一个问题,如何发挥大运河在示范区中的作用?或者说在整个长三角一体化中的作用?谢谢。
罗文:我先回答您的第一个问题。应该说,对标国际方面,实际上也就是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它是我们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体现。我们在抓这几项工作。
第一,我们在积极推进自贸区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建设,将对标国际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比如像新加坡、阿联酋迪拜,加快探索实施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推动浙江、江苏的自贸试验区加快复制上海自贸区及新片区的经验,提升投资便利和贸易自由水平。
第二,我们要共建高水平的开放平台。在充分发挥长三角地区各类博览展览会、国际会议、数字化贸易平台、国际合作园区等既有平台作用的基础上,着力放大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带动效应,努力把上海打造成为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辐射亚太的进出口商品集散地,加快编制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总体方案,进一步增强虹桥服务长三角枢纽功能。
第三,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大国际人才招引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国际人才综合服务水平。
冯飞: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国家制定了整体规划。最近中宣部在推进大运河文化公园的建设。大运河串起了整个长三角若干个城市,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大运河总体上是以历史保护传承为主。当然,大运河的运输功能,我们也在考虑,但是其保护和传承是重要前提,把一些带有历史文化保护含义的内容保护好。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我们将共同弘扬运河文化,在文化相通、文化历史价值挖掘和利用上,我们共同推动。谢谢。
袭艳春:再次感谢各位发布人,也谢谢大家,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